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ID:27223254

大小:76.1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2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它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前提。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他从正面肯定了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促使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

2、中,马克思指出:“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毫无疑问,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富裕的社会。/匕、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格斯指出:“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成

3、了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恩格斯还谈道:“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剥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财富占有的不

4、平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列宁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及其实践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目的的思想。列宁明确指出,“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处于平等地位”,他强调“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希望通过全俄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为共同富裕做好充分准备,并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济上:1921年,列宁领导

5、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政治上: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各民族的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要充分发挥民主。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提出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二、中国先哲

6、关于共同富裕的设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轴心时期”,我们的先人对理想社会就有了一个朴素的梦想,这就是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憧憬。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也是对共同富裕的基本设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大同理想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中写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对大同的理想是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

7、,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孔子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孟子针对庶民百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悲惨局面,提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制民恒产”,从解决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老子曰:“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庄子在《逍遥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