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ID:27236323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_第1页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_第2页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_第3页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摘要:贬谪文学蕴涵着贬谪者的人牛.感悟和情感体验,不仅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为高尚的爱国情操、豁达的人生襟怀、不屈的守正精祌、执着的理想追求。这些对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爱国情操;豁达襟怀;守正精神;理想追求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种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有涉及。学习这类文学作品,教师往往着眼于它的审美价值而忽略了它的德育功能。古

2、人云:“文以载道”。传道应是文学的首要功能。那么,“贬谪文学”的“道”,亦即它的德育价值何在呢?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受儒家入世传统思想的支配,贬谪文学作家大多怀抱“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志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他们太爱国忧时、关心民生疾苦,才导致了他们的被贬。但是,即使在失职无位的处境下,他们仍然痴心不改。爱国、爱民的情思以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这么说,“忧国忧民忧时局”是他们最可宝贵,也最感人的一种品格。屈原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山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

3、原列传》>。如此高才却招致小人的嫉妒,几经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屈原终被贬斥放流。然而就在这样的境地中,他仍然自觉地、主动地背负起沉重现实的十字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不念及自身处境,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明知再也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舞台,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李白作为一代浪漫主义诗仙被贬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忧国伤吋的怀抱;“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抒发了慨当以慷的

4、爱国激情。苏轼被贬密州仍豪情洋溢:“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为国效力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可见,爱国主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是为国家、人民奋斗终身、至死不悔的一片赤胆忠心。关爱国家与人民,就不能仅以自己的荣辱为重。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襟怀由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贬谪文学作家在其宦海生涯中人多不断地西去东来、南迁北徙,尝够了人生的苦味。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常常交织在他们的胸中,使之思绪万千、心潮难平。然而,他们却能够不在牢骚与哀愁中沉沦,而是

5、积极调整,恢复自我感觉的平衡,显示出了豁达的人生襟怀。苏轼便是典型,被贬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闪徒日子的,但在悲苦的生活环境里,却能变苦为乐,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使他在《定风波》中寻到了逆境人生的生活真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冋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风雨”到“烟雨”只一字之差,然而它体现的是人的生活力量。人生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如何把刀剑相逼的“风雨”

6、变为审美对象的“烟雨”,诗意的生活着。一代诗才刘禹锡谪居巴山楚水这凄凉之地二十三年之久,面对世态变迁、年华虚度,却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佳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和豁达的襟怀。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或是陷入困境,这个吋候陷于痛苦不能自拔、自暴自弃抑或是逃避,都不能解决

7、问题,唯冇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才是明智之举。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守正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遭遇贬谪、报国无门,往往更加激发他们对自我人格的完善。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iL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浩然正气洋溢在贬谪文学的字里行间。屈原屡遭不幸,却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在《涉江》中,他说;“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其实,他也知道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可他还是坚持“余将萧道而不豫兮,固将重&而终身”;在《渔父》中,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8、埃乎?”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