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而不高”_作业1

论“雅而不高”_作业1

ID:27465916

大小:7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4

论“雅而不高”_作业1_第1页
论“雅而不高”_作业1_第2页
论“雅而不高”_作业1_第3页
论“雅而不高”_作业1_第4页
论“雅而不高”_作业1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雅而不高”_作业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雅而不高”作业1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概论 愤慨 剀切 同仇敌忾B.档次 跌宕 荡涤 长歌当哭C.桑梓 仔畜 姊妹 锱铢必较D.监生 间或 见谅 图穷匕见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届。于是有意给他们从新组合。B.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应生辉,又可相形见绌。C.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呢古丁或摆弄臭脚则不雅。D.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概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

2、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学生觉得鞭长莫及,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顶礼膜拜,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心领神会。A.鞭长莫及B.顶礼膜拜C.碰撞D.心领神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B.班

3、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希堂·竹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B.我

4、很欣赏哈佛校训上的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中国青年也应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C.记忆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有些强迫记忆,急用时,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一句偶发的戏语,竟变成“永不消失的电波”。D.武汉大学的吴天明教授在近日召开的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该教些什么?它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6.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①高雅是寓于平凡生活中的一种态度②真正的高雅未必

5、就是生活富足的人们的专利③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④未必就是衣着光鲜、举止翩翩⑤也许只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⑥也许只是一只为帮助别人而伸出的手A.②④⑤③⑥①     B.①②④③⑥⑤C.②④①③⑤⑥D.①⑤③⑥②④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

6、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免得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而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我们整天地“大干快上”,什么外装修内装修都搞得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反过来“豪门”化、“帝王”化、“恺撒”式、

7、“维多利亚”式的物质设施倒成了一面哈哈镜,随处映照出我们这些物主的百般丑陋与滑稽,这就不应该了!7.第1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是怎样证明“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的?又是如何证明“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2段中“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中的“物”和“习”的含义是什么?全句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全面地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