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ID:27642467

大小:2.63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2-0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_第1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_第2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_第3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_第4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者对农民工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1)不同意。(2)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3)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正确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

2、问题简单化。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万物复归原子原子构成万物原子是世界本原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达到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构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造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正确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原子,所以承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

3、向;而且该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发性、直观性和猜测性,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实证性,是对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自然界的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到了19世纪,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进一步

4、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猜测性、简单化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5、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是科学的世界观a.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具体形态b.具有猜测性c.不系统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和不彻底的a.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b.缺少辨证思想(机械的)c.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不彻底的)(3)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辩一辩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狄德罗:自然

6、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近代...古代...古代...古代...近代...辩证……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人的主观精神(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本原。代表:王守仁、贝克莱等观点: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代表:黑格尔、朱熹、一切宗教等等共同观点: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贝克莱“眼开则花开,眼闭则

7、花寂”“心外无物”————(明)王守仁(阳明)“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南宋)陆九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理在事先”——朱熹这种精神,不是指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指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王守仁(明)的“心外无物”论:“你未看此花时

8、,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阅读P12材料题,回答: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辩一辩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子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守仁:心外无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