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

ID:27674296

大小:402.0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_第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_第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_第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_第4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透镜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2f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倒立等人的实像2f〉u〉f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

2、点和焦距的的概念。会用光路图反映出焦点和焦距。二、透镜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1.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区别:(1)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叫做。中间厚、边緣薄的透镜叫做_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透镜。如:近视镜片。(2)通过两个球而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用CC表示;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0”表示。2.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_透镜,凹透镜又叫_

3、透镜。3.焦点和焦距概念:(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用“F”表示。(2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叫做,用“f”表示。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三、透镜一节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的思维方法1.本节最基础的知识:是透镜的主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四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处理的办法就是会做出光路图,在光路阁上找出主轴、光心位置、焦点位置和焦距。在下阁两透镜屮:CC就是主轴,0点就是光心。在下列凸透镜中,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照射在凸

4、透镜上,经过其作用,折射光线汇聚主光轴上一点F,即焦点。光心0点到焦点F的距离f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1.本节重点:是要求会画三条特殊光线经过透镜作用后的情况,这点也是了解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今后做光路图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依据。这个重点也是本节难点。学好这个知识点是解决课后习题必须具备的拓展知识。(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俾播方向不改变,如图甲乙;(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L<: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图丙丁;(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

5、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戊己。四、透镜一节三维目标同步典型例题导学1.知识与技能目标类问题【例1】请你写出三种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答案】(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解析】可以根据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用手触摸;可以根据凸透镜[聚作用,让太阳光照射它,移动透镜,在另一侧纸上看能否得到亮点来判断;还可以用透镜看字,能

6、放大的一定是凸透镜。【易错点处理办法】最基本的办法就是用定义就观察、分析很简单的。1.过程与方法目标类问题[例2]太阳离我们非常远,射到地而的光可以看做平行光。请你利用太阳光、自选其他器材,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写出实验方法。[答案]使凸透镜正对太PH光(太HI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屮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凸透镜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A透镜焦点、焦距的概念。会简单粗略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等问题。[详解

7、易错点]太阳光作力平行光是解决问题得突破II。知道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能会聚焦点,凸透镜中心到焦点是焦距,然后粗略测量这个焦距,问题就很好解决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类问题【例3】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个点温度会很高。根据这个事实你能想到什么?清提出有价值的做法或者看法。【答案】根据这个事实我们能想到要充分利用这个焦点的温度给水加热或者煮饭等。具体做法:在凸透镜焦点位罝放一个容器,用太阳光照射凸透镜,给容器里的水加热。还可以用这个焦点取火,获取能源。【解析】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个

8、点温度会很髙。我们就会想到如何利用这个点的温度,去加热别的物体等问题。[详解易错点]有的同学会说用这个焦点加热算啥价值?能加热价值就很大呀,是获取能源的一种方法,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