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

ID:27683239

大小:59.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_第1页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_第2页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_第3页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_第4页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品”“读”是照亮诗歌课堂的阳光【关键词】诗歌教学;品;读;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1-03【作者简介】顾淋丽,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雨花台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从某个程度上来讲就是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讲就是一一教师不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得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更不是学生成长

2、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的确,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有“教师”,也不单单只有“学生”,真正好的教学要从“我”到“我们”,重建教师的思维方式,让“学习真正共同发生”,为学生成长打好生命本色。一、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不再有要求。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当好最初的设计者,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教学思路。比如在教学《当你老了》这篇文章时,在充

3、分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到第二个大环节__“再读全诗,精析视角”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从标题中的“老”字和“你”字入手,品味作者构思的巧妙__这两个字分别从时间、人物两个视角进行独特表达:时间流逝,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不变;伊人老去,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仍不变。这样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实现的,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女主人公的那份挚爱。二、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

4、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__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以《当你老了》为例,课前我设计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就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旁边要写好批注,用于课堂上交流分享;也可以把

5、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到课堂上共同探宄寻求解答。在上课前,我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进行了初步整理,我发现学生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虽然不符合我原先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但是却能言之有理,另成风景。所以在课堂上我让这些学生的答案充分展现,并给予肯定,这就是“协助者”的真正含义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阅读感知,体会深沉真挚的情感氛围。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3.延伸拓展,理解爱与艺术的矛盾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阅读感知,推敲斟酌,体会诗词含义及背后深沉真挚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李健的

6、《当你老了》歌曲)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吗?那知道这首歌与我们今天上的课有什么关系吗?歌曲的部分歌词出自于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这是这个爱尔兰诗人在28岁时写给他的恋人毛特?岗的,这首诗歌在全世界流传深远,在中国的译本我看到的就多达26种,诗歌不仅被翻唱成歌曲,还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选修课本,今天我就和大家共读这首经典诗歌__《当你老了》。板书:当你老了二、初读诗歌,漫谈感受(一)漫谈感受师:苏轼曰“三分诗,七分读”。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所以,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然后

7、再来谈谈你们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要求:提出有问题的地方,寻求解答;对文中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交流分享。学生朗读并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答案归纳如下__1.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炉火”,既是代表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场景,也为诗歌带来朦胧、恍惚的氛围。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旁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

8、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1.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在分析品味本句时,教师引入背景材料__1889年,毛特?岗无意中读到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被打动了,主动提出和叶芝结识。于是,23岁的叶芝在伦敦的一棵苹果树下初次见到22岁的毛特?岗。叶芝向毛特?岗求婚,却遭到拒绝。但叶芝仍一心一意地爱着她。1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