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

ID:27685436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_第1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_第2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_第3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_第4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的研究一、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截止2010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31%,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7%[1],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参与者的重要群体。与此同时,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不断显现,在活跃青少年课余生活、为青少年带来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信息,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这给我们在网络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改变了道德教育主客体地位对从事德育

2、的工作者来说,其主体地位有所淡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即青少年德育工作将不再存在固定的实施教育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一般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通过教师、课本、图书馆、实验室等途径学习。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网站网页的制作者都可以算作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学生求知的范围和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宽。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大学、检索数据库、调用网上专家系统、访问世界各高校的图书资料等新途径追求知识学问。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师主体地位淡化的同时

3、,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淡化,原本存在于青少年心目中道德教育实施者的公信地位也逐渐衰退。从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来说,其主体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学什么,不学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内容和方式主动的选择者和构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的青少年已占据主体地位,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各类信息的发布者并且能够与教育者直接进行“虚拟对话”,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2、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冲击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在互联网技术产生以前,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来源是广播

4、电视、报刊杂志,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其中不良信息已被过滤,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稳定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是开放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暴力信息、黄色信息和垃圾信息时时刻刻会出现在网上上网者的视野中,尤其是一些敌对势力在网上大肆以所谓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制造谣言,不断利用网络对我国政府进行攻击。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虽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开始具有独立性,但其判断根据多以实际经验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心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反叛精神。互联网上良莠不

5、齐的信息会让社会经验欠缺、辨别能力低下而又充满幻想、好奇的青少年,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走向误区,在无所防范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不良信息,受到身心的侵害。3、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混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步进入web2.0时代,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网民的参与性,而这种网民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的环境和仿真的世界中,时空重新得到统一,对于在其中进行交流、联系的主体的人们而言,其性别、年龄等等信息都可以被隐匿或者进行虚构,人与人之间不必像传统

6、的那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而是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通过角色扮演建构了具有某种共同价值取向和情感归属的团体。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匿名使得网络参与者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道德监督和约束,助长了他们的“精神麻木症”——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社会后果,逐渐令人失去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对于青少年来说,受到不断增强的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选择“蜗居”在网络世界中“随心所欲”地享受着“自由”的快感,而这种用幻想代替现实的虚拟空间,会使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厌恶现实生活,而真实的人际交往

7、则大大减少,无法面对[1][2]下一页ok3ationLiteracy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它包括五大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若干个子项。其中标准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3]。美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网络德育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制定了相应的德育培养体系。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为:

8、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阶段: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与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