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

ID:27711161

大小:8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5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_第1页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_第2页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_第3页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_第4页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禅宗语录的诗文化演变范春媛[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文木形式存在的禅宗语录对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诗文语意表达上的显意与隐讳性控制,木文试图通过一些类比来对此进行一些理论化探索,从而达到解释其流变的目的。[关键词]禅宗语录诗化演变语意表达禅宗宣扬“六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达摩祖师宗徒禅法,不将一字教来,默传心印”,这种脱离文字记录的参禅实际上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与要求。“见性”是自性的反照,是不假外缘的。禅门经常用“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譬喻,说明禅的实践要靠自心的领悟,一切语言文字都是没有用的。、早期禅史杜腓《传

2、法宝记》的序文中引用孔子“吾欲无言”和庄子“得意者忘言”的话,也说“若夫超悟相承者,既得之于心,则无所容声矣,何语言文字措其间哉”。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早期禅宗僧侣多是个人修道者,如《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神秀,称扬他们“萧然净坐,不出文字”,“禅灯默照……不出文记”。这样,禅宗主张“悟入”、“返照”,反对“向文字中求”,这是它作为“心的宗教"的基本精神。然而佛教一再讲“言语道断”,却乂很重视教法的传继。佛陀生前即广招弟子说法;在佛教历史上,传经说法也一直被看作是大的功德。禅宗作为宗教,也要传法,也要授徒。但由于禅悟是每个人自证自悟的实践,师僧就只能

3、启发,不能教导;师徒间要靠默契,而不能靠言说。灯史中有许多禅门逸事说有这个道理。例如,庞居丄•"一日又问(马)祖曰:‘不昧木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Isquo;-等没弦琴,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⑴庞居士自负说自己已悟得“木来”心,请马祖高看一眼。但这样却已落言诠,所以马祖反而小看他。后来他用“没弦琴”来比喻马祖无言之教,才得到了马祖的首肯。而在这个过程中,马祖是一言未发的。但是,语言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宗教

4、。禅宗也要利用语言。但基于它的“无念”、“见性”的基本观念,它在使用语言上也就有如下的特点:首先,禅宗是“以心传心”、师徒默契的,因此它利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正在破除语言文字的束缚。因此,这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就是说,绝对清净的自性本非言语所可表达,要直契本心就得破除言语;而使用语言文字正是为了破除言语。因而其次,这种言语从根本性质说是象征的。它与禅门中经常运用的拳打、棒喝、举指、扬拂等等举动一样,都是启发学人直契本心的手段。学人必须在语言的背后寻求深意,即去领悟、“知”“见”本来清净的自性,而不可拘泥语言的常识的意义。并且,禅门中就计究语言表现的特殊

5、技巧,即多用比喻、象征、省略、暗示等等独特的修辞方法。禅宗经常使用形式逻辑所不允许的矛盾、悖理等荒谬的表达方式,形成语言上的特殊风格。另外,由于禅师间主要以问答辩难呈禅解,就改变了登堂说法的传统的宣讲方式。早期禅宗直到神会时仍是设坛说法的,因而留下了《坛经》、《坛语》等说法记录。它们成了这个宗派的新经典一一“教外别传”、独立于三藏十二部经的经典;同时也是禅门的独特的文学创作。而且吋代越是往后,说禅的人和记录语录的人有意炫耀语言技巧的艺术表现意识也更为浓重。因而北宋的黄龙慧南说:“……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后来儿孙不

6、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逞华丽言句而已。”[2]这就把禅与文字统一了起来,正如洪觉范将他的诗文命名为“文字禅”这一事实所象征的,“不立文字”的禅同吋又成了“文字禅”。因为禅终究是要靠文字来表现,而且循着事物“踵爭增华”的规律,禅门文字的语录必然越来越讲究表现艺术,从而在禅文学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巨大成绩。洪州禅创立时,禅门有意识地利用日常语言来说禅成为风气。丛林间学徒聚集,往往日夜叩激,随问随答,这成为中晚唐禅门宗风的突岀表现。大珠慧海与一僧有对问如下:僧问:“言语是心否?”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师曰:“离言语无心。”曰:“

7、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这后面的祖师云,是西天闪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的后半。马祖说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是从心的清净本质说的;心不离语言,是从其随缘应用说的,二者都是心的存在形式。百丈怀海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女m“云说体不说相,说义不说文,如是说者名真说。若说文字,皆是诽佛,是名邪说。菩萨若说当如法说,亦名真说。当今众生持心不持事,持行不持法,说人不说字,说义不说文。”[3]这里把“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说文字,那是谤佛的邪说;但如果说体、说义,

8、则是真说、如法说。这种真说正是破邪说的。百丈怀海还说:“透三句不过,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中空虚,亦莫作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