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

ID:27738568

大小:117.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5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_第1页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_第2页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_第3页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_第4页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word)》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人民”概念理论探微作者:巩建青/乔耀章作者简介:巩建青(1986-),男(汉),山西静乐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宄生;乔耀章(1954-),男(汉),江苏扬州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出处:理论与改革内容提要: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屮重要关键词的“人民”概念,既是继承我国占代、近现代“人民”概念的智慧,借鉴与融合西方“人民”概念主要思想,发展和创新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人民理论的理论成果,也是其政治制度设计者一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不断设计形成的特有政治话语。“人民”概念主要从“集体性概念

2、”向“集体性概念与个体性概念并存”的发展转变是时代趋势。“人民”概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从形式上的“主权者的人民”向实质上的“人民权利主体”过渡,使“人民”概念进一步落地生根。期刊代号:D4分类名称:中国政治复印期号:2018年01期关键词:人民阶级M家建构Peopleclassstatebuilding【中图分类号】D663【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17]06-0091-01310.13553/j.cnki.llygg.2017.06.010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篇第一部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第一篇文献

3、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对《治国理政》一书的学习发现,"人民"始终是贯穿全部文献的核心关键词所在。回溯党的历史,发现作为党的纵向历史线索的政治报告中,亦始终围绕人民展开论述,①且作为我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民思维的重视程度愈发明显。人民在我国政治话语中的重要地位,可通过"人民"概念在宪法文本中的变迁得以窥探②。从党的现实与历史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民"概念,"人民"思维,是解读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关键词或重要政治话语。要对我国现有政治发展态势做出合理解读,就必须对我国政治话语关键词"人民"

4、概念,从历史时空视域背景进行合理的理论探微,历史时空视域的"人民"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地域,由于其各自国情、域情的不同,存在着共同性与差异性。我们拟通过对中国人视域中的人民、西方人视域中的人民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域中的人民三个方面,对"人民"概念给予不同历史时空的学术梳理与解读,一、中国人视域中的"人民":古代、近现代、新中国"人民"概念在中国古代、近现代、新中国阶段,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阶级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不同,其对"人民"概念的解读亦各放异彩,1.中国人视域中的"人民"概念:古代释义所谓中国人视域中的古代"人民"概

5、念释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前,在"人民"概念方面的释义。我国古代经常把"人"与"民"分开使用。如《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许慎《说文解子》解释"人为天地之生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腔之形。凡人之属皆为人"。[1]人作为相对于动物、植物类的概念,是天地间最为宝贵之物。相对于"人"而言,我国古代更多地使用"民"概念。如黎民、草民、庶民等,与其相近的词语含有苍生等。《说文解子》认为"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其主要意思是指作为芸芸众生的民,像萌发的青草等一样,拱卫着核心。"民"所对应着的是国家和君主。古代中国,大多数情况,"

6、民"作为一种群概念,侧重指一定区域的社会最底层社会普通百姓阶层,而"人"则侧重于指生物个体和思想文化等个体。相对于"民"而言,"人"的政治色彩指称较小。[2]我国古代,有时也把"人民”放在一起使用。其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指人类。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3]二指平民,百姓。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4]三指奴婢或刑人、奴隶逃亡者。"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5]四指所属之人或民众。"彳行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6]五指代别人。"即兄弟子侄,亦将为人民侮,

7、祸福倚伏之几,意不知何者为可喜也?"[7]六指官吏与百姓的通称,人为官吏,民为众庶。如"分其人民以居之。"[8]古代人民亦指官吏与百姓的通称,如"人为官吏,民为众庶。分其人民以居之。"此种情况时,人民是作为两个词并列而出现的,其体现着君主等统治阶层,作为"人"施动着,"民"为受动者的统治态势。施动者与受动者的协调,即"民"与"人"的和谐构成了古代民本思想,它是中国人安顿人民与国家关系、规范国家治理行为和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最基本原则与依据。古代中国所指"民"主要是为统治者"人"所服务,所用第一层涵义时,侧重人的类属性;所用第二层涵义时,侧重指社会中的普通大众;

8、所用第三层涵义时,侧重针对奴隶或者刑人等,指社会底层的人,至封建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