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ID:27753921

大小:139.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5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1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2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3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4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第一节百家争鸣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由制向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或: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或:周王室衰微,制逐渐崩溃)3、人彳: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渚侯国同统治者重用。4、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或:(5)阶级关系:‘’阶级的活跃和受重用(6)思想文化:从“”发展为“”二、具体学派及

2、代表人物:学派代表时期著作主要内容影响早期儒学孔子(创立)春秋多①政治.•“”与“”的学说②教育:开创之风,六艺教学,各种教育理论③整编文献:六经(关《论语》)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孟子(继承)战国《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学说,并提出“”思想(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

3、巾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丰富)战国《荀子》①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②天人关系.•“”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①“”是世界根本:②朴素的法思想:③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战国庄><子①宣扬与自然无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法家李悝战国《法经》在魏国变法:、严刑峻法。①对巾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商鞅战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

4、商、国加强屮央集权、以吏为师。起到了重大作用;③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屮,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韩非子战国《韩非子》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_”“_”“”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弛“”家墨子战国《墨子》①“、”:②非攻、、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③在论和贡献。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的利益;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屮国的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

5、想和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基础;③法家思想屮的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是屮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儒学发展的低潮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制与制之争。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6、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⑴现实的耑要:汉武帝时期,是巾国封建社会的笫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巾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一一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耑要,其建议得到采纳。①发挥a、针对屮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与“”c

7、、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①心态:既要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君主暴政。②思想根源:继承儒家“”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思想③特点:外内。3、评价(影响):①确立了思想的统治地位;②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而(百家争鸣局而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水思想的自由发展;③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②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对“罢黜百家”的客观评价: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