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

ID:278670

大小:5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7-17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_第1页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_第2页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_第3页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_第4页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4何謂跨文化的現象學論述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宋灝(中山大學,2008/4/10)一、從歷史的觀點觀察跨文化現況在快速全球化的當代,我們已經無法覓得任何獨立純粹的文化體系。世界各地的人類多少都面臨以繁雜、多元交錯的「混搭侵越」(empiétement)為特徵的生活情形。而且歷史上愈來愈明確地顯出這個事實不但籠罩著身處於所謂的少數民族地區或尚未發達國度的人民,跟隨經濟和政治的加強「侵越」趨勢,習俗與文化上的「混搭」現象也干擾看似擁有優勢的所謂發達國家,來「侵越」宛然天下無二、舉世佩服仿效的「主流」文化體系本身。當初是歐洲文明引發當代世界這個巨大變動,但如今對世界各地文化進展影響力最大的

2、所謂西方自己也已經開始大規模上被其所造就的史實「侵越」且轉化。如同世界各地文化情形一般,西方文化早已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與純粹性,也已呈現各式各樣「混搭」特色。對於根植在「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哲學省思,尤其是對於當代現象學,這個現況必定帶來不少基本上必須重新商榷調整的課題,它卻也帶來新的潛力,讓我們展開跨文化現象學論述的視域。從身處亞洲台灣的思考者角度而言,生活世界、文化上的「混搭侵越」情況相對明顯得多、具體的多、也複雜得多。當然一般所指的「中國」這種觀念早在一百多年前已經消失不存在了。但另一方面,當今因為過度簡化的話語習慣而老被稱為「古代中國」的這個豐富傳承也已經拋棄了

3、單純屬於「中華」世界這個歷史脈絡,「中國文化」不再侷限於中國或亞洲,它早已經開始與西方世界交流,變成哲學、現象學可以共通引用的人生經驗與文化資源。可是為了達成、維持這樣的跨文化交換,關鍵條件乃是,亞洲、華人必須自己繼承「中國文化」,至少必須有人到某程度來承襲認同此歷史遺產,將它當成其親身所處之「世界視域」(Welthorizont)延續且重新活出來,當代思想才可能將之視為有意義的對象,也才可能歸結關注此生活世界。不過,在華語界承奉中國傳承的同時,它也全身投入現代歐美文明,大量納入原屬西方文化的成分,遂而從相當獨立封閉的「純粹中國」這一個充滿建構味道的事實輾轉變成了一種混雜簇新的「跨文

4、化的文化世界」(transkulturelle14Kulturwelt)。眾所周知,當代亞洲已經全身投入現代歐美文明,在東方繼續原先由歐洲所發揮的「現代」,經歷了將近150年的歷史過程甚至輾轉演變出獨特的「亞洲現代」。當代「華人」已不等於絕非歐洲,但西方為了論述方便仍舊稱之為「Chinesen,Chinois,Chinese」,華人並不是西方在此名目下尋常所聯想之擁有異國、異文化所有特色的「華夏」,現代華人的文明和生活世界早就不侷限於其祖先遺留相傳的文化脈絡。今天若依然應用「中國」這個曖昧的說法,它多半只不過指涉一種塑構的理念,這確實還待批判與反省。之前先不說,至少自從清末以來的「中

5、國文化」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難界定的觀念,因為現代華人世界包含取自歐美世界的科學科技、社會政治體制、生活方式、藝文模式以及哲學思維。比起歐洲一般讀書人,當代華語界的知識份子已經形成了更為「跨文化」的生態與心態。就這個歷史事實,不論在「國學」、「漢學」或「史學」下探討現代華人的意識也好,抑或學界從現代的視覺來研究「傳統中國」、「中國古代」也好,都一定要了解中國繁複的「現代化」與「跨文化」情形,而且也應該顧慮到哲學這個影響力很大的歷史要素。東方人的當代意識雖然對西方人而言仍有陌生的味道,但大體上歐美人在觀察「中國」這個對象時已無法不像在「照鏡子」,西方人儘管遠行到東方來,但他們在這裡所看到的

6、只是另一種「現代」與另一種「西方」而已。再者當代華人的生活世界和意識狀態顯然基本上是一個「跨文化的意識」,從哲學看來,這個史實確實是不可質疑的現況。近一百多年來華語的學術界不但大規模上接受西方的思索方法與哲學,甚至一般意識狀態及華語本身也已大量隱藏個體與集體持續進展的哲學言語活動和哲學思索工作。當代華語界的文化情形哲學思考經驗的確是非常豐富,哲學潛力和哲學挑戰也旺勝異常。雖然此現況目前或許仍待西方主流察覺,但是當代華語界的這個看似極其「混搭」的文化狀況處於一個愈來愈使哲學界、尤其是現象學所不能輕視的一「歷史試驗場地」。易言之,當代華語界對人類的將來是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省思場域。上述「混

7、搭性」、「內在跨文化性」等實際情況理所當然地影響到華語界的整個研究環境、研究視域。就術語、方法、焦點及整個研究架構而言,甚至於華語界所進行的「國學」、「中國學」、「漢學」、「中國哲學」這些探索顯然都受其干涉,在活躍於當代華語界裡的學者身上一樣地也留下痕跡。不管個人學者是否能夠反省發覺此事,只要華語學界深深沉浸在「跨文化的」生活環境和意識狀況中,就擺脫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理論思維、哲學潮流對當代華語界及其整個學術環境所具之影響,更何況華語界對「西學」所追求的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