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

ID:27953869

大小:68.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_第1页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_第2页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_第3页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彝汉杂居村落彝族通婚圈变迁研究摘要:云南漾濞水竹坪村属于彝汉杂居村落,在我国经济体制急剧变化的60年里,其通婚圈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迁。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该村以村内婚和族A婚为主;改革开放后,该村出现了跨省通婚和族际通婚,通婚的区域和民族逐步多元化,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关键词:当代彝族村落通婚距离通婚民族变迁中图分类号:11217;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88-03通婚圈即婚姻的选择范围。它包括某一婚姻个体在择偶时可能选择的地域范围或群体范围。通婚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指通婚的地理范围。例如杜赞奇对20世纪前期

2、河北良乡县吴店村和栾城县寺北柴村通婚圈进行的研究认为。“从村庄距市场远近的资料來看。新娘所在村庄多散布于以市场为中心的方圆10里以内,由此看来,两村(新郎及新娘所在村庄)均位于同一市场之内,他们很可能是因为集市中介而相互认识最后联姻的。”同时乂认为“我们对以上材料亦可作另一种解释。即出嫁闺女的村庄坐落于结婚娶媳妇的村庄的‘联姻范围’之内。这一范围可能独立于集市圈之外,其辐射半径可能以一定时间内步行可到的距离为准,亦可以原有联姻范围为准”。通婚的群体范围主耍是指通婚的等级或族群等文化与社会范围。婚姻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性的制度。婚姻的缔结不是生理本能的驱使,

3、而是“文化引诱的结果”,直接受到各种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如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印第安人波洛洛(族)村落归根结底可以看做是分成三个族群,每个族群均内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婚圈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故对一个民族的通婚圈变迁进行研宄,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个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要对村落社会进行深入研宄,通婚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关注点,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模式。还可以在动态中认识社会变迁的轨迹。文章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龙潭乡水竹坪村彝族腊罗

4、支系为例。通过对其当代通婚地域和通婚族群变迁的研究。得以了解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彝族村落婚姻变迁的轨迹。一、水竹坪村概况水竹坪村属于山地型村落,位于云南省大理G族自治州漾濞县龙潭乡。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屮部,总人口为104602人,其中彝族人口为52159人,占总人口的49.9%,分别属于腊罗、罗武和诺苏三个支系,其屮腊罗支系人门就达4万多,主耍分布在该县屮部和南部山区,包括鸡街、瓦厂、龙潭、顺濞、太平、平坡6个乡(镇),其他乡镇间有分布。口碑中,腊罗支系的好几个姓氏都记述自己与南诏王室有渊源关系。龙潭乡位于漾濞县南部山区,东

5、抵瓦厂乡,南至鸡街乡,西连永平县龙街乡,北靠顺濞、太平二乡,乡政府驻地龙潭村,距县城85公里。水竹坪村村委会位于龙潭乡西北,距龙潭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上街镇66公里。下辖小新村、河边、赶马腊、大浪潭、大堆子、大伙房、中村、对门等8个村民小组;人口以彝族为主,除了大伙房是汉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外,其他7个都是彝族聚居的自然村。现有总户数234户,总人口717人,彝族人口592人,占总人口的82.6%,为彝汉杂居的行政村。水竹坪村的彝族自称“腊罗巴”,属于我国彝族的腊罗支系。腊罗支系是我国彝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于滇西的大理

6、、保山、临沧、普洱等地,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使用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腊罗”是该支系彝族的自称,男女称谓乂有所区别,男性自称为“腊罗巴”,女性自称为“腊罗嫫”,在彝语中“腊”是老虎的意思,“罗”是龙的意思,“巴”具有“人”和“公、雄性”的意思,“嫫”具“母、雌性”的意思。故“?D罗巴”在支系内部专指男性。在支系外部则是对该支系人口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竹坪村的彝族以山地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经济收入也绝大部分来自农业。除大面积种植玉米和种植少量水

7、稻外,还种植豌豆、蚕豆、蔬菜等,大多数人家饲养牛、山羊、猪、鸡等畜禽。总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一时期当地村民生产活动的真实写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外出务工、种植烤烟、栽培核桃、种植土豆、蔬菜、养羊、养鸡等都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水竹坪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该村彝族的通婚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通婚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水竹坪村彝族通婚的地域范围十分狭小。在这一时期,村民的主要婚配对象来自本村或邻近自然村。其通婚地理范围大致都以当地自然村落为中心。以25公里为半径的区

8、域内,并且90%以上集中在10公里以内的地域范围内。也就是村民步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