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教育教案

孔子论教育教案

ID:28187369

大小:55.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孔子论教育教案_第1页
孔子论教育教案_第2页
孔子论教育教案_第3页
孔子论教育教案_第4页
孔子论教育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论教育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论教育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2.感受孔子活泼而智慧的教育思想,提升个人教育素养。3.联系自身教学实际,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学习重点:理解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课时:两课时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2、读准字音,读熟文本,理解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3、试翻译格言环节一: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1.孔子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屮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

2、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惜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

3、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宂孔子思想的主要依裾。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P、j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环节二:熟读格言,疏通文意1、诵读格言两遍,查字典,为生僻字注音。(一)子曰:“自

4、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镰(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三)子曰:“有教无类。”(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五)子路fu]:“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fub“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七)子曰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S也。”(八)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九)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2、再读格言一遍,在学案空白处解释上文中加点的字。3、尝试翻译九则格言。环节三、研读思考以上格言,各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环节四:小组合作交流以上内容作业:背诵(一)一(五)则格言第二课时展示研讨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2、准确理解文意3、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4、背诵(六)(九)一、导入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以论语力代表的屮

6、国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认同、赞赏,并掀起学习的热潮。在美国,许多大学都开设有《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课程,在亚洲,韩国和新加坡正是崇尚儒学、以儒兴国的典范。巾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在方方而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在教育方而,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怎样不朽的典范呢?让我们摘录《论语》屮有关于教育的格言,聆听圣人的教诲。二、预习展示(一)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课件投影,学生填空回答(二)诵读展示(三)利川课件考察加点字词理解和掌握(四)利川课件,检查翻译情况,并课件明确准确译文。并由学生抢答每则格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板书。课件内容如下:(一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语译】孔子说:“带了一朿干肉以上的礼品来学习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导的。”【师解读】“束脩”在古代只是一种薄礼,象征着执礼者的诚敬,不要和“利”的成分混为一谈。由于仁心善性乃人人所固有,所以天下没有不可教导之人,可是也必须求道者具有真诚意愿,施教者才有其着力之处,否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徙然而无功。本章可见孔子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祌,但他更重视的乃是学生自动自发的向道之心。(板书:诲人不倦诚敬向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