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

ID:28192526

大小:6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09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_第1页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_第2页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_第3页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_第4页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郑滋斌一、前言文学而为经学,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把文学视为经学,是经学家的智慧,然后经学的领域因之而扩阔,研经者可以因文学而丰富生命情调,因文学而提升人的素质,一种趣味的人生,艺术的人生。经学让人庄严地看待生命,用诚意去建设社会,用热情去处理社会问题,去整理社会秩序,所以一切举凡可以把生命的内涵变得充满意义和光辉的,经学家都用心地把它们放在经学世界里。历史典籍如《春秋》、《尚书》,经学家视这人生纪录作为指导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料依据。包蕴宇宙人生各个领域的典籍《周易》,经学家拿它来开启人类处置自我、别人以至于天下的重要依据。

2、纪录周代多种礼仪的《周礼》、《仪礼》和《礼记》,经学家拿它来检查自我的身心安放点,与别人的恰当的距离,适度合宜的举措言谈的依据。三百多篇诗歌,纪录了中央王畿与各地方政治、风俗、民情等内容,经学家也因此拿来研究政治、社会、人生的重要依据,甚至于运用它来从事政治,修身自持。一切典籍到了经学家手中,它们的内容变得更庄严、更丰富,它们的劝世作用,教育人生作用愈发隆重。没有经学家这样的情怀,许多典籍可能只会按着它们原有的功能呈现。这样的处理,可能是好的,当然也因此而改变了它的原有性质,从还给原来状态,不应改变一切的角度看,经学家的举措又不免为人所诟病了,而《诗经》尤

3、其如此。18三百多篇的诗歌,它们的原来意义何在,就是按照经学家的解释而出现?还是因经学家的解释而不能出现?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阅读《诗经》,要的是诗歌最朴素原始的意思,还是因为经学家而出现的意义?如果最朴素原始的意义并没有可思可颂的情怀,是否因此便要贬损它的价值?是否因经学家的解释而让诗歌意义庄严起来,这样才值得读者去依从?作品是需要庄严地对待,还是简单直接地对待?这些恐怕都不能有一致的答案,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一切足以启动读者思考的课题,都说明它已经完成它所要扮演的角色,说明它的存在价值,不管它的解释是庄严的,是简单直接的,是饶富趣味的,还是其他一切

4、一切。解读任何一篇《诗经》中的作品,都会踫到以下问题:它的诗旨是甚么?从《诗经》出现开始,这阅读思考常常出现,二千多年来,读者几乎都为这问题而争论不已,至于训诂解释,艺术手法等等,只能放在其次,甚或是略而不说,更遑论诗的意境了。是的,训诂解释、艺术手法、诗境云云,可以为了解诗旨而服务,但又何尝不可以离开诗旨而存在。尤其艺术手法、诗境两项,即使对诗旨不甚了了,仍不能削弱读者对诗歌的爱好,这是艺术与经学的不同处。经学的终极关怀,在于运用材料进行化感教育。艺术所要处理的,是对观看者引起的感觉,或者从观看者立场说,是对艺术的感觉,认识深浅,可以影响观看的感觉,然而

5、不凭认识,纯依直觉,已获得感觉,这感觉可以是朦胧的,不必清晰的;可以是片段的,甚至是零碎的,不必完整的;可以是片刻的,不必是长久的;是个人的,不必是群体的;是轻浅的,不必是深沈的。然则语言材料、历史材料,任何足以有助认识作品的材料一旦出现,当然不能视而不睹,因为这是对理解作品的负责任态度,但不必因未能获得材料而沮丧,最重要的,却不能纯用主观判断,罔顾诗歌已提供的语言材料,这样的阅读或解释,并不可取,甚至可以说,对作品并不负责。研读《诗经.秦风.蒹葭》,同样出现以上问题。解家最关心的是诗旨所在,然而都在有限的诗歌语言材料下,各自臆度,这样处理诗歌,并没有考虑

6、诗歌这文学体裁,而是以经学家的立场而考虑,或者其他解家为否定经学家的解释而考虑,这样对待作品,都不公平。二、诗旨四说论议18研读《诗经》,把诗歌带到庄严的生命思考课题上去,是经学家的精神和使命;把国风中的多篇诗歌视为民歌,以为这才是那些诗歌的原来面貌,以至于不顾一切地反对经学家的解释,是自宋迄今的处理态度。研读《蒹葭》一诗,同样有这两种主要态度,因之而生出几个意见。第一个意见认为是诗人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这说法启自《毛诗》,得到不少学者支持。《毛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1东汉郑玄(127–200)《毛诗笺》加以解

7、释,说:「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2然则毛、郑两家是从地理立论,认为秦处周的旧土,理应有周人的尚礼的风教,可惜秦襄公却不能如是,所以为诗人所刺。《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

8、、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公元前777元),伐戎而至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