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

ID:28199107

大小:7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_第1页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_第2页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_第3页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药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吴波(辽宁省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药械科111000)【摘要】目的探讨丙洋参三七鸡内金散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疗效。方法观察30例冠心病阿词匹林抵抗患者接受丙洋参三七鸡内金散治疗前后阿司匹林敏感性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阿司匹林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丙洋参三七鸡内金散具有改善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作用。【关键词】丙洋参三七鸡内金散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38-02阿司匹林是冠心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然而服用阿司匹

2、林的患者并不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效果,有些患者尽管己正规、足量地服用了阿司匹林,但仍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与阿司冗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有关。AR指因阿词m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如血栓素的生成,从而可能导致临床血管事件的一种生化事件[1]。AR可使严重血栓事件的危险性及心血管相关的死亡事件增加。笔者运用两洋参三七鸡内金散配合治疗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30例,比较用药前后阿司匹林敏感性,疗效满意。阿司匹林敏感性测定以胶原(COL)及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体外定量测定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

3、血小板聚集值,以了解AR的发生情况。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为冠心病且正规服用阿司瓜林(75〜100mg/d>l个月以上的患者273例。排除标准:近一周内使用氯毗格雷、噻氯匹定、非出体抗炎药、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的患者不入选。经检测筛查出AR及ASR(阿司匹林半抵抗)病例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2〜88(72±ll)岁。其中伴原发性高血压17例,陈旧性脑梗死7例,2型糖尿病4例,血脂异常2例。经中医辨证分型均存在血瘀症候。1.2AR检测晨起空腹采患者肘静脉血3ml人

4、3.2%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中,3h内用全血电阻法分别测定CO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电阻抗值ohm),并根据数值结果筛查出AR、ASR患者。全血电阻法:使用美国CHRONO-LOG560Ca血小板聚集仪,诱导剂COL(0.2mg/ml)WADP(lmg/ml>。聚集仪、Link(连接聚集仪和电脑的仪器)、显示器、打印机、电脑按顺序依次开机,开机30min后聚集仪的育温孔自动升温至37°C,将带有磁棒的反应杯插人育温孔,在37°C环境下育温lOmin,加入0.5ml抗凝血和0.5ml0.9%氯化钠溶液到育温的反位杯中充分混合,放到检测位再育温5min,然后把

5、电极插入反应杯,将电极插头插进聚集仪上的插座。设置磁棒的旋转速度为lOOOr/min,选择电阻法后出现运行曲线,调整零点,分别加入诱导剂C0L2微升和ADP20微升,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堆积在电极上,阻抗就相应增加,在记录仪上记录这种阻抗,观察曲线运行6〜9min至其比较平稳后,通过电脑计算出血小板的聚集结果。所有患者均同时测定COL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1.3评价标准根据血小板聚集仪操作手册,正常参考值如下:COL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值<18ohm;ADP诱导的血小板评价聚集值5〜130hm。因此C0L≥18或ADP〉13视为异常,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视为A

6、R;满足其一者视为ASR;均不满足者为AS(阿司匹林敏感)。1.4治疗方法通过上述方法筛选出的AR、ASR30例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及其他扩张冠状动脉血管药物基础上配合运用西洋参三七鸡内金散治疗,组方为:西洋参、三七粉、鸡内金,按1:2:3比例混合研末,6克/次,一日两次,一个月一疗程。一月后复査上述指标。1.5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PlUSmn;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2、结果30例AR及ASR治疗前后参数变化见表1。表1AR及ASR患者治疗前后COL和ADP诱导血小板积聚试验结果(ohm,x±s)由表1可知,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AR、ASR患者

7、的COL及ADP数据显著降低(P<0.05)。3、讨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为不可逆地使血小板环氧酶(COX)乙酰化,减少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素H2(PGH2)的生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2】。而在临床中AR普遍存在于冠心病[3]、脑血管疾病[4】、外周血管疾病及健康人中。冠心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范畴,以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为发病因素,且发病日久,虚实并见,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血瘀证存在于所冇冠心病人群中,且多伴冇心气、阴阳不足。笔者认为冠心病发病吋间长,久病入络,血脉瘀滞;且多中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