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

ID:28204120

大小:64.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_第1页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_第2页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_第3页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_第4页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刘志明教授从心肾治疗冠心病经验摘要:中医学将冠心病归入胸痹心痛范畴,著名中医学家刘志明教授,遍览诸家论述,结合自己70余年临床经验,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提出独到见解,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尤以肾元匮乏为要,以补肾通阳活血为法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为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冠心病;胸痹;刘志明;心肾中图分类号:R541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49030391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根据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故将其归入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传统中

2、医中药疗法在治疗胸痹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冠心爽合剂为刘志明教授临证70余年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以补肾通阳,调理气血为法,尤重心肾,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胸痹病名源于《内经》,《灵枢•本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条文中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指出胸痹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

3、胸阳不振,下焦阴寒过盛,阴寒乘其阳位,胸阳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此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成为后世论述胸痹的主要病机。后世医家对“阳微阴弦”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与详细论述,如《类证治裁•胸痹》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刘志明教授又对“阳微阴弦”的病机进行了发展,认为宗气不足为病之因,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肾元匮乏为病之根[1]。2从心肾论治冠心病的理论探析2.1心肾在生理状态下密切联系2.1.1心肾相关,水火既济《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

4、为天,降己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说明了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心肾相关奠定了理论基或左心室射血分尚保留的心力衰竭。2005年ESC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础。心居上焦属阳主火,肾居下焦属阴主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火在上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机体才能够维持阴阳协调平衡。《千金要方》首次论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说明心肾不交则发生病理变化。明代•周慎斋指出:“肾水之

5、中有真阳,心火之中有真阴”,并得出“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韩氏医通》中交泰丸皆是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2.1.2心肾在经脉上相互连接心肾同属少阴,且经络相连,如《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说明心肾可通过经络在生理上相应。2.2心肾在病理状态下密切联系早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即指出:“肾病者......虚则心中痛”,《景岳全书》中也指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不因乎精”。可见肾虚是心痛发病的原因之一

6、。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阴,非肾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肾不能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肾明亏损,不能濡润心阴,心阴暗耗,脉道空虚,血流滞涩,心脉不通,且日久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痰瘀交结,心脉痹阻,发为胸痹。罗斌等[2]指出肾虚痰浊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又如《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指出肾之元气已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瘀血停留可为胸痹。刘志明教授认为老年人肾虚必然累及到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脏腑功能受到

7、不同程度的影响,故肾虚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3]。胸痹病多发于老年人,亦与其元气己虚有关,所以胸痹心痛病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首先责之正气虚弱,其中尤以宗气不足为病之因,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肾阴匮乏为病之根;寒邪、瘀血、痰浊、气滞等邪气为标,其中尤以痰浊瘀血为要[4]。然而,诸邪产生与肾虚密不可分,肾阳亏虚,一则心失温熙,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心脉挛急而发胸痹;二则气化失司,聚湿成痰,停聚心脉,发为胸痹[5]。刘志明教授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确立了补肾通阳,调理气血的治法,补正不忘祛邪,心肾同治[6,7J。3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