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

ID:28312295

大小:62.5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_第1页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_第2页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_第3页
资源描述: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中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5—01本人自2010年起,从温胆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40余例,获效满意。方药组成: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竹茹6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随证加减,痰湿内盛者加石菖蒲、白蔻仁各15克,湿甚者加苍术、厚朴各10克,湿郁化热者加黄苓、龙胆草各10克,气血亏虚加党参、黄芪、当归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周。方解:温胆汤为治疗痰湿的名方,罗美

2、《古今名医方论》认为该方“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养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出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认为此方“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泻下焦之热,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者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综上二家所论,本方虽以温胆名之,实治在三焦。而三焦为气与水液运行的通道,本方可条畅三焦之气机,化三焦壅滞之痰涎。典型病例:祁某,女性,48岁。2012年3月18日就诊。患者突发眩晕、呕吐3天,静卧于床,不能进食,动则眩晕加重,舌质白,苔黄腻,脉弦数

3、。头颅CT及颈椎X线片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内耳眩晕症。治拟化痰清热。处方: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竹茹6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黄岑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周。诸症消除,随诊半年,未见复发。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停药后半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停药后半年内有复发。无效:无明显好转。治疗效果:痊愈25例,显效56例,无效4例,总效率为95%o讨论:内耳眩晕症,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耳迷路水肿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属中医眩晕范

4、畴。根据“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等论述,及长期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病大多系痰饮内阻所致,其致病原因在于痰湿,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中医认为,痰湿作为病理性产物,主要是由于脾、肺、肾对水液的运行、输布障碍而形成;痰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易滞难去,既影响气机通畅,又阻碍气血运行,日久导致血瘀;痰瘀互结,壅滞脉道,清扬不升,脏腑失养,则发为眩晕。针对这种病机,治宜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使痰湿化,瘀血行,气血畅行,清阳得升,脑腑得养,则眩晕自愈。西医认为:血液处于高粘、高凝、高浓状态,必将使血液流动缓慢,同时

5、还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的有效血容量不足,特别是眩晕敏感器官脑干、小脑缺血缺氧而发生眩晕。因此,能改善血液循环这种不良状态的治疗方法,就是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浓度,改善血液的粘滞性而发挥作用。结论:眩晕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中医“久病必虚”及“久病入络”的理论,虚者以后天之本虚为主,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积食生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入络即瘀血阻络。故临证时,久病眩晕者,当配合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