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

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

ID:28345408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_第1页
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_第2页
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_第3页
资源描述:

《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热闹课堂带来的思索__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钟彩珍福建省安溪县第H小学362400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们教学观念更新了,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课堂趣味浓,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媒体多,课件、视频、录音竞相登场,却有如商品展销热闹一时;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与语文木身并无太大的关系。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木的时候,学生反

2、而失去了兴趣,有时课件呈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缺乏想象的空间。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木还没弄清楚,为了学科拓展,就急于把文木之外的内容塞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只见各种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木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热闹之后的空洞。为此,我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望同仁赐教。一'、文木和活动是本末关系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教无定法,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千言万语,何者为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

3、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木却是为文木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木,无异木末倒置。我上过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为课堂注入一股生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然而,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兴致高涨,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的木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四年级下册17课《触摸春天》一文,我在讲课前,设计了一次课外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组,

4、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应该说他们在准备中己经进行了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这一切都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他们的这种学习劲头没有带到下一个环节中,当我把有关春天的知识短文、诗画交给学生品读时,我发现他们大多流露出失望、不耐烦的情绪,很长时间,学生都未能静心读进去。是不是活动课就不应该进行阅读呢?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4和阅读的4惯,而变得心绪浮躁呢?这个问题值很得我们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课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

5、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功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理解课文感情)、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如此朗读便不再是

6、“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偏重于人文的挖掘,而忽略甚至抛开了语言文字本体。如上《牧童》一课,一些教师仅是引导学生发远古之幽思;上《金色的鱼钩》吋,把吋间过多分配在有关“鱼钩”和“老班长”的辩论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这种舍语文,讲人文的

7、教学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对于文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4的空间。但同吋也要牢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地方课,我们要学4和鉴赏的是“文学”的“美”,而不是“科学”的“理”。因此跨学科学习一定要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

8、跨得出去收得冋来,真正做到语文为本。例如我上语文实践活动《走进信息世界》,学生找了资料来解释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后让他们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宄报告。在班级模仿“超级女声”,展幵PK淘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