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

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

ID:28366519

大小:59.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_第1页
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_第2页
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网络道德与青少年德育任长报广州中医药大学郑金苹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摘要】丙方现代法治社会,依托宗教信仰的力量,从诉讼仪式出发,树立法律的权威,引导公民建立了对法律的信仰。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建立对法律信仰的方式,可以为建立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提供一种范式,给牛.命教育以极大启示。【关键词】诉讼仪式生命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175—02一问题的提出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法律不仅仅只是一整套规则,法律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在分配权利与

2、义务并据以定分止争,法律不止伍含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直觉以及献身精祌,所以伯尔曼教授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讲道,人们不会衷心拥戴一种法律,除非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法律代表着某种更高的、神圣的真理,亦即他的那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如何解决信仰法律的问题,对当下的中国法学界来说,莫衷一是,而同样的问题在丙方现代民主国家却早已解决。丙方的解决路径是依托宗教信仰的力量,从诉讼和审判仪式出发,引导公民建立对法律的信仰,从而实现法治社会的建构。这种解决方式对于学习丙方法治框架和法治思想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3、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祌,培养大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培养大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牛.活。大学生生命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生命教育含于生命教育之中。生命教育在教会人类珍爱生命的基础上,更要启发人类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人类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人们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人类理解明白和其他物种和谐地共存。由此可以得出,生命教育的终

4、极目的是建立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针对当前有的大学生自杀、杀人、残害动物、校园暴力等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无疑显得紧迫II必要。那么,路径在哪里?如何建立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或许,诉讼仪式对我们建立大学生生命信仰来说,是一个不错iL可行的借鉴。二诉讼仪式的功能和价值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司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我国的上诉案件非常多,以至于我们的法院疲于应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随着法制的完善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维权意识空前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基层法院的一审判决得不到人们的信

5、任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上诉,人们寻求通过二审来实现公平正义。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基层法院的判决这么不信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在西方现代法治国家,通过移植宗教信仰,建立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诉讼仪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是现代法治的产生地,世界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西方文明。在法治的创立和完善过程中,宗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下,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人的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2.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原则,而因品施教也是德

6、育能够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则。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水平和阶段上儿童要接受合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不冋的层次,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道德教育的0标和内容也应具有针对性。2.建设更有意义的网络替代品要加强对日常真实世界的幸福感建设,找一些网络不健康道德因素导致的不健康行为事例以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在这同时进行隐性的德育,一方面避免了不健康道德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阶段的德育。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和未来,网络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网络文

7、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真正地做到“国家以‘法’制网、社会以‘境’制网、学校以‘德’制网、家庭以‘情’制网”,使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德育力量,共冋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才能消除网络危害,发挥网络优势,使青少年真正成为有道德的“网上一代”。参考文献[1]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戴钢书著.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3]李林荣.网络吋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D].吉林大学,2005[4]温俊丰.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5[5]沈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