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

ID:28405405

大小:5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_第1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_第2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_第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引的艺术严振(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雁江寄宿制中学四川阿坝623500)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J621(2014)03-021-01”学一个活动的最好的方法是做。“应将重点以“教“转入“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牛的活动,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学得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保持长久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牛犹如中药铺里的小伙计,只会拉抽屉,对号入座,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教师只是一名照木宣科的”理论说教者”,教师在传授学牛知识的时候,没有认真地考虑学牛的接受能力,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牛的主观能动性。学牛在班级中就是赛马场里

2、的马,绕着跑道奔驰,并按照规定的圈数全力冲刺,争夺锦标。这样的”教与学“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抑制。我们的教学,要做到“正面性”引导和“反面性“、“逆向性”引导相结合。所谓“正面性”引导就是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启发学牛思维,这是常见的训练形式,这里不再举例赘述。而“反面性“引导,是指教学为纠正某种易发生错误而设置的思维圈套故意地将学牛引入岐途,然后通过分析,让学生得出正确的思路。“逆向性“训练指的是有些例题正面难以突破,应该采用逆向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从反面逆向思维,实现知与未知的转化。例如:证明A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o分析:如果从正面思维,将要分很多情况

3、进行讨论:∠A>∠B>∠C中,有1个不小于60°,若考虑反面:有0个不小于60°,即∠A^∠B>∠C都小于60°,就简捷多了。设∠A^∠B^∠C都小于60°,即∠A〈60°,∠B〈60°,∠C〈60°,贝0∠A+∠B+∠C(180°,与三角形中三内角和为180°矛盾。又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时,看似极其明白的结论,教师若是只从简单的求证到证明说理,

4、学生也许能掌握这一知识的要点,但却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知识的内涵。在图形的训练上,开始让学生识别经过翻折、平移、旋转变换的图形、进而使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发挥,了解更多的拼合图形的方法,从中选择一种或多种正确的创造性思创维,由学生的创新推向新知识的总结。”爱怎么拼就怎么拼,怎样拼出三个角的和能等于180°",这样的引导就达到了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效果。因此,引导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引“的艺术的魅力,能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创造思维。如何正确的引导呢?我想具体地说应做到两点。一、含而不露的说明方式最近几年,以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的中考破土而岀,绽露新姿!这些中考题的共同特点

5、是:都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提供一个自学材料内容都以初中数学内容为基础,导入一个新的知识点,命题者充分估计到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学内容及解答的目标的难点做到了恰当的把握和精心的设计。这些试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做了检验。故而课堂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分析-再观察-再分析“,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吋,教师在导入新课吋,要做到含而不露,让学生明白本书所学的内容到底运用在什么样的题型中,并且通过恰如其分的比拟让学生知道学习新知识的具体目标。比如,在讲解”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这-课的内容时,

6、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解”am+bn+bm+bn“这一多项式,以学生0前的知识,显然无法运用得当。”两两分组,就像班级中男女分组一样,由性别特征的共同点归类"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可以将am+bn+bm+an=(am+an)+(bm+bn)或(am+bm)+(an+bn)T,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明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地逆运算,只是由(a+b)(m+n)=am+an+bm+bn恒等而得,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亦只能是一知半解。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恒等式只能用来检验我们分组分解的结果的正确性。所以,含而不露的说明方式,就是要掌握课堂中“精讲精练”的教学基本原则,要由“导而不入“的教学方法

7、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直观能力,培养学生聪明、坚毅、严格、严谨的学习素质。(二)指而不明的教学模式基本的学习方法有:⑴浏览与阅读;⑵冋忆与尝试;⑶培养再创造能力和多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多思、勤问,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直接联系的东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不能简单地说明,要求学生什么“可以为之蔦什么”不可以为之“。简单的“的“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样的指导,目的性太明确。“引”的作用太小。“何以为之“,是教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