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功能论再考

犯罪功能论再考

ID:28525815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1

犯罪功能论再考_第1页
犯罪功能论再考_第2页
犯罪功能论再考_第3页
犯罪功能论再考_第4页
犯罪功能论再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犯罪功能论再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犯罪功能论再考——一个对迪尔凯姆犯罪概念的语义与逻辑分析苏明月近来读书,读到不少关于犯罪功能的论述,强调犯罪除了具有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危害性,还对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益处。从常理上讲,对于有益的事物,我们则不必去根除,完全可以在对我们有利的范围内有意保留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犯罪。这样我们的刑事政策似乎可以修正为一方面打击犯罪,一方面在有限的范围和程度内“保护”犯罪。基于此,笔者有感于检验“犯罪有益”这一观点的重要。逐本溯源,犯罪有益的观点最早源自E·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旧译涂尔干或杜克赫姆)对犯罪的功能分析。迪尔

2、凯姆曾提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犯罪是正常现象,因为在任何社会中都绝对不可能不存在犯罪。 2.犯罪是必然的,它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 3.犯罪除了间接地有益于社会,还能直接有益于道德意识的进化。[1] 值得一提的是,迪尔凯姆并未系统地“成规模地”对犯罪功能进行专门的论述,他对犯罪的认识散见在他对社会现象如社会分工、自杀、道德等现象的研究成果之中,如《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犯罪

3、与社会健康(致《哲学评论》编辑)》(1895)。迪尔凯姆确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也适用于对犯罪的研究,这里我们考察犯罪功能论就从迪尔凯姆说起,从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规则上整体把握。 一、必要的工作:厘清判断的前提与确定观察的视角 (一)价值判断的前提 “科学证明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将研究的事物加以明确的定义,以确定自己所研究的到底是什么事物,同时,也让别人能够明白。”{1}(P.28){2}(P.54)这里对犯罪的界定构成判断“犯罪有益”这一观点的必要前提。犯罪不像“颜色”一样指向“纯粹的”自然属性,而是一种评价事实,由事实

4、行为本身与规范评价两要素结合起来构成,是客观行为和主观评价的统一。作为一种事实本身,除了它的客观性以外,它同时包含着主体对它的价值判断,含有鲜明的主观性质,这是价值事实的基本特征。在价值事实中,客观事实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但是决定价值事实性质的却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主体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做出的,主体及其判断标准决定着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性质和程度。因此,对于价值事实来说,孤立地看,价值判断具有决定其性质的意义。[2]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取决于群体的理解、伦理和价值观点{3}(P37)。这就意味着不同群体甚或不同主体对同一事实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

5、评价。谋杀,我们今天看来是极其残忍无德的,而“按照许多民族的习惯风俗,为报复谋杀而进行的谋杀不仅是被容忍的,而且被看作是被谋杀者后代最神圣的责任”;“在历史的过程中,某一时期决斗被处以重刑,而另一时期内则是合法的,并成为法律程序的主要形式;异教、女巫和渎圣曾被认为是最明显的犯罪,而今天却从所有文明国家的法典中消失了。”{4}(P.20)基于此,法国学者布律尔甚至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本身都无所谓无辜或有罪。”[3] 在犯罪一词的背后永远存在一个具有鲜明价值标准的主体,时刻表明和反映着使用犯罪词语者的价值立场和用词语境,主体不同,语境不同,都

6、会带来犯罪概念内涵、外延的不同,因而,犯罪概念成为科学研究中最为敏感、也最易混淆的概念。[4]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对于“什么是犯罪”的问题,永远也不会像对于“什么是空气和水”....的问题那样,能够达成一致的理解。“何为犯罪”这个问题带有强烈的价值意识,涉及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问题,一个人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取决于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力量,他的目的、信念、态度和偏好等因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P.57)。例如,“停止妊娠可能在一个可知论者看来只是一个医疗行为,但在一个天主教徒眼中却是一起谋杀。”{6}(P.46) 这里我们讨论的

7、目的不在于统一思想,确定一个普遍的一般的犯罪概念,而在于澄清思想,为我们的讨论“清理地基[5]”,为观点的检验搭建一个可讨论的平台。为了正确、有效地研究和讨论犯罪,在使用犯罪一词时,首先必须明确主体,明确研究者所说的犯罪是“谁”评价的犯罪,与研究者所说的犯罪概念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没有对犯罪概念价值性的准确、具体的判断和注意,就难以有对犯罪的正确认识和表达,甚至出现混乱。因此,保持明晰、统一的犯罪“主体”性,也即犯罪概念的实质同一性,是讨论犯罪问题的必要前提之一。[6] (二)犯罪界定中同情的观察者 进行价值判断,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可选择:一

8、是先立足于自己的立场(包括价值立场和用词语境),直接接受同己的和排斥异己的观点;另一种将自己设身于他人的立场、语境,检验其思想逻辑中的连贯性,这种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