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ID:28651138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_第1页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_第2页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_第3页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_第4页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张笑川朱小屏(复旦大学,上海200433;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摘要: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关键词:近代中国音乐上海地位作者简介:张笑川(1970-),男,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苏州科技学院

2、历史与社会学系讲师;朱小屏(1973-),女,武汉音乐学院毕业,苏州科技学院音乐系讲师上海是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作为近代新文化一个方面的近代中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会使我们对于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过一个侧面使我们对上海城市的个性有深入的理解。虽然对近代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多会射猎上海,

3、但是据笔者所见从上海城市特点的角度论述其与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关系的还付阙如。日本学者榎本泰子的专著《乐人之都——上海》,以国立音乐院为主线勾勒了上海繁荣的音乐生活,突出了其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英国学者毕可思的长文《上海工部局乐队与公共乐队的历史与政治(1881-1946)》,全面梳理了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历史,并论述了其对中国音乐家的影响。本文的写作,多受二者之启发,特此致谢!一、近代音乐传播先驱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因缘和独特的文化环境,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也成为酝酿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温床。近代中国新音乐的形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近

4、代的音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一是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改造。对于近代中国音乐史的内容,音乐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所指的近代中国音乐主要指从“学堂乐歌”以来,在西方音乐影响之下所产生的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方音乐的传播和中国化,一是传统音乐的改良。本文主要论述第一个方面。相关讨论,请参考陈聆群:《中国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载氏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陈聆群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其中,尤以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为近代中国音乐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内容。近代西洋音乐

5、的传播,大致通过以下途径:1、基督教堂所带来的西方宗教音乐;2、新式军队中输入的西洋军乐;3、海外留学生带回来的西洋音乐;4、近代学堂对西洋音乐的普及。这四种途径先后出现,而尤其以第四种因素对中国近代音乐的面貌影响最为深远。上海在近代中国夙得风气之先,在近代西洋音乐传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则在于它成为近代新式学堂普及西洋音乐之最早试验场。上海自五口通商以来就成为海外基督-页脚---教在华传教的大本营,因此基督教堂所带来的音乐对上海信徒的熏染尤为深远。但教会音乐对于中国近代音乐形成的贡献毕竟有限,新音乐的形成更依赖于新式音乐教育的发展。由于基督新教把教

6、育作为在华传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财力用于办学,而其所办学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授西洋音乐。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传教士在华办学以上海为最早,而学堂中设置音乐教育科目也以上海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创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学中已把音乐与语文、算术、圣经等科目相提并论。创办于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为展示平时教学成果,还举办音乐会。音乐会的规模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还半年一次对家长们,一年一次对普通市民公开演出。【日】榎本泰子著,彭瑾译:《乐人之都——上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6页。而上海人沈心工,则成为在近代中国第一个从事

7、新式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他出生于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后,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唱歌课。1904年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开创了“学堂乐歌”的形式。学堂乐歌是中国人最早用西洋音阶谱写的歌曲,成为近代音乐史的发端。上海的务本女塾、南洋中学等学校以及沪学会等团体都邀请沈心工指导唱歌。在沈心工《学校唱歌集》出版后,很多学堂开设了乐歌课,通过陆续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籍,初步的音乐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规定音乐课为初级小学的必修课。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夏滟洲

8、:《中国近现代音乐简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37-39页。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