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

ID:28802938

大小:35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4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_第1页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_第2页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_第3页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_第4页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 3.5.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生态系统的结构(40分钟 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蠕虫和细菌均为异养型生物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C.鲸骨架→细

2、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解析】选A。蠕虫和细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均为异养型生物。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互利共生。鲸骨架→细菌→蠕虫不是从生产者开始,不是捕食食物链。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选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

3、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光能、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易错提醒】(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3.(2015·珠海模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

4、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解析】选B。图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细菌既可作

5、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解析】选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虫和海螺都是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5.(2013·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某湖

6、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项,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正确。B项,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故错误。C项,引入鲈鱼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错误。D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

7、后增加,故错误。【易错提醒】对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增加引起的关联物种的数量变化规律理解不透彻,易在C项或D项中出现误选。6.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B.从第1年到第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C.第6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D.假如第7年适量喷洒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解析】选C。由不同生物的生物量对比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为水稻、螟虫、青蛙;由三种生物的生物量变化可知,前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第6年3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

8、烈的变化,是由于人类大量捕杀螟虫而不是青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