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

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

ID:28903354

大小:10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_第3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 12.3 互逆命题教案1 (新版)苏科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3互逆命题一、目标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2.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重点】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能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难点】准确表述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学会利用反例进行有条理的表述.二、活动设计活动内容师生互动思考与安排一、【精问生发,自主探学】1.请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果a>0,b>0

2、,那么a+b>0;(4)如果a+b>0,那么a>0,b>0.说明:(1)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命题的条件、结论,再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从结构上看,这两个命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揭示课题与目标(3)举例:在我们学过的命题中,还有类似的一些例子吗?(同桌交流)2.形成概念: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说明:这个情境,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一组互逆命题引入,使学生能轻易总结出互逆命题的特征,归纳

3、出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共性.再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出类似的命题,从而能熟练掌握互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2.下列各组命题是否是互逆命题?(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2)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如果两个角都等于同一个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4.下列这些命题中,哪些是互逆命题?①直角都相等;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如果ab>0,那么a>0,b>0;④相等

4、的角都是直角;⑤如果a>0,b>0,那么ab>0;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回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它的真假性,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继而让学生观察一对命题的联系和区别,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并引入“互逆命题”的概念.通过举例便于让学生归纳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共性来,从而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互逆命题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正确识别两个互逆命题,从而加深对互逆命题概念的理解.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思考】所有的命题都有逆命题吗?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所以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二、【查问测效,即时补学】5.

5、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2)末位数字是5的数,能被5整除;(3)如果a2=b2,那么a=b;(4)锐角与钝角互为补角.问题:6.你能判断上述互逆命题的真假吗?(1)真,真;(2)真,假;(3)假,真;(4)假,假.说明: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各自判断命题真假的情况,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一定相同.三、【追问深思,拓展提高】问题1:说说你对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的看法,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问题2: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例:如果a2=b2

6、,那么a=b正确吗?(不正确,如:当a=2,b=2时,a2=b2,但a≠b,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所谓反例,就是所举例子,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7.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如果

7、a

8、=

9、b

10、,那么a=b.(2)任何数的平方大于0.(3)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4)多边形的外角和小于内角和.(5)如果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是这条线段的中点.说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这里既是学生学习互逆命题,同时也获得判断

11、真假命题方法的好机会,也是对前面几何知识的回味,要让学生多思,举一反三.8.学生阅读:著名的反例  公元1640年,法国著名数学家费马发现:+1=3,+1=5,+1=17,+1=257,+1=65537……而3、5、17、257、65537都是质数,于是费马猜想:对于一切自然数n,+1都是质数,可是,到了1732年,数学家欧拉发现:+1=4294967297=641×6700417.这说明了+1是一个合数,从而否定了费马的猜想.9.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n=1,2,3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n为任意正

12、整数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解: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理由如下:(举反例)当n=7时,n2-6n=7>0.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制作逆命题时不是简单的将条件和结论互换。通过判断每对互逆命题的真假,为下一环节的讨论作铺垫.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