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

ID:29051752

大小:9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_第1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_第2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_第3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_第4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强化训练a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A卷)一、选择题(2017·南宁适应性测试)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山岳终碛堤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山岳终碛堤最可能位于(  )A.高山草原带        B.高山冰川带C.高寒荒漠带D.高山针叶林带2.图中两道终碛堤显示(  )A.气温降低,冰川扩张B.气温降低,冰川退缩C.气温升高,冰川扩张D.气温升高,冰川退缩3.与大陆冰川相比,山岳冰

2、川的终碛堤(  )A.海拔较高,长度小B.海拔较低,长度大C.海拔较高,长度大D.海拔较低,长度小解析:第1题,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所以冰碛堤应在冰川带下限,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堆积物,这里不会是森林和草原带,应是高寒荒漠带,故选C。第2题,图中有两道终碛堤,说明气温升高,冰川退缩。故选D。第3题,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的南极大陆地区、格陵兰岛等面积较大的陆地上,面积较大;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上,面积较小呈条带状,由此可判断出山岳终碛堤分布的海拔较

3、高,长度较小,故选A。答案:1.C 2.D 3.A游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途中经过丹娘沙丘,它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加上蓝天白云,组合在一起,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读图完成4~5题。4.丹娘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A.流水          B.风力C.冰川D.海浪5.丹娘沙丘面积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4题,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小丘,常见于沙漠、海岸、某些河谷。第5题,每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增加,冲刷严重,加上风力较小,不利于形成沙丘。答案

4、:4.B 5.B(2017·广州综合测试)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河段主要流经页岩和石灰岩地区,多峡谷、险滩,盛产奇石。奇石水洗度很好,手感十分光滑,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如图所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本地及外地的爱石人士,到河岸及河底采集奇石。据此完成6~7题。6.红水河奇石的采集季节最主要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红水河石“奇”的最主要原因是(  )A.岩石受变质作用B.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C.岩石受风化作用D.河流的冲刷和溶蚀作用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红水河采集奇石的地点主要在河岸和

5、河底,为了便于采集奇石,最佳季节应该在河流枯水期。红水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4-9月,此时段河流径流量较大,不便于奇石的采集;冬季红水河流域降水量最少,河流径流量最小,河床易出露,便于奇石采集,故D项正确。第7题,红水河奇石水洗度好,说明受河流冲刷和溶蚀作用(该地有石灰岩)明显,故D项正确。答案:6.D 7.D(2017·浙江建人高复月考)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据此完成8~9题。8.如图所示,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6、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9.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8题,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第9题,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上升,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地区的岩溶现象。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夏季,故B正确。答案:8.A 9.B“蓝洞”是指在海岸或珊瑚礁礁盘的浅水区域被海水覆盖的水下洞穴

7、。我国三沙市永乐环礁中的蓝洞“永乐龙宫”(16°31′30″N)深达300.89m,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蓝洞。地学家们一般认为“永乐龙宫”应为在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最低时期以前由陆地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溶洞,由海平面以上沉降于海面以下形成的。第四纪冰期最低海平面位置一般认为距现今海平面约-125m。据此并读图完成10~11题。10.若“永乐龙宫”是由溶洞整体垂直沉降成为蓝洞,至少下沉了约(  )A.175.89mB.300.89mC.425.89mD.726.78m11.在“永乐龙宫”由喀斯特溶洞演变为“蓝洞”的过程中(  )A.一直处于温暖环

8、境之中B.洞体深度一直在增加C.第四纪冰期是关键因素D.由流水溶蚀转为海浪侵蚀解析:第10题,“龙宫”是在最低海平面时期,由海平面以上沉降于海面以下形成的,如海平面不变,应至少下沉300.89m,但第四纪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