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ID:29220916

大小:4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7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 》教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竹影》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竹影》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这篇课文能引领师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和美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又高于生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课堂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感受美的心,缺少创新。芳华于诗,酝情于曲。上课时间是

2、9月9日,9月12日就是中秋节,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描画、寻找、品味、描写竹影,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在美妙音乐的熏陶下,在孩子们稚嫩纯真的文字下一起感受月影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这节课就又有了特别的意味,说不定会让学生记忆一生,感动一生。问题设计设计以“美点”品读为主线1.描画美,童趣再现:在充满童趣的描影游戏中感悟题目“竹影”的美。2.寻找美,整体感知:我觉得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表达了这样的思想。3.感受美,抚月弄竹: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和富有童趣活动的句子小组内赏析交流4.解读美,心蕴芳华:品读文中人物父亲的美。

3、5.创造美,学以致用:教学构想及目标:1、通过品味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1、通过品味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2、理解艺术和美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又高于生活。并能创造性地用诗文描绘心中的竹影。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联想法等所需设备校园网、背景音乐、多媒体投影(课件)等教师活动学生

4、活动设计意图一、画“竹”影情趣导入:1、师生互动小游戏活动:教师用毛笔蘸水描画“个”字。学生描绘“个”的影子,就成了“竹”影。2、丰子恺先生的情况,哪一位同学能帮老师简要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1.学生描绘“个”的影子,就成了“竹”影。2.学生介绍作者丰子恺的相关知识。从题目的“竹影”入手,由此展开,让学生在感受“竹影”的用意时,初步体会游戏中蕴含的艺术美。让学生来引领学生,激发他们探究作者及其作品的兴趣。二、寻找美,整体感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概括文章内容呢?1.根据学案上的问题,学生寻读,

5、同时在寻找再生成自己的想法或问题。2.在学案上完成图表→画→评→听→通读课文,训练学生整体提取、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抓住中心事物用动词来概括事件。三、感受美,抚月弄竹:1.朦胧的月光,婆娑的竹影牵动了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心,你感受到美了吗?2.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竹影斑斑驳驳,朦朦胧胧,摇曳生姿,孩子们的心也随之荡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孩子们活泼好动的性格?为什么?3.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我们一起来小结赏析的注意点。4.小结:我们要像孩子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细致的观察力,还应有好奇心。1.学生细

6、细品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写景句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2.四人小组活动,从两方面去品读课文并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①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②课文中富有童趣的活动。全班质疑释疑4.学生分享赏析写景美句的一般方法。抓关键字词找修辞手法现各自特点品其中童趣夯实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丰富完整自己的思维。小组活动用得好能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说、写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掌握赏析写景句的一般图示。四、解读美,心蕴芳华1.读到这里,同学们难道就没有好奇之处吗?一点问题都没有?2.过渡:我想起来了《记承天寺夜游》中“何

7、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孩子们已经走到了艺术殿堂的门口,这时能缺少父亲这样的人吗?小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又高于生活。总结:标题“竹影”的美。(和开头的设计相呼应,再次感悟创造的艺术美)1.学生质疑提问如前面四段描写很美,为什么后面要写那么多的对话?2.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孩子们对于父亲的教导能理解吗?②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努力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文本的把握最终一定要由表面文字的美上升到对人物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五、创

8、造美,学以致用1.假如现在站在月下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月画成什么样?你能创造性地用诗文或绘画的方式描绘心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