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

ID:29289928

大小:7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8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_第1页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_第2页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内容标准】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要

2、点】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新课探究】一、科举制的废除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

3、要废除科举制?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5

4、、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问学生: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2、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国家的教育系统、教育对象、课程设置

5、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参照课文小字,向学生介绍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学制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其特点是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3、学制改革①民国成立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自然科学。②1922年再次改革,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4、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1、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戊戌变法期

6、间(1898年7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创办京师大学堂。[来源:Zxxk.Com]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3、京师大学堂的改名: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来源:学科网]4、蔡元培的教育改革(1917年)[来源:学+科+网]措施: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②办学宗旨——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来源:学*科*网]影响: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

7、运动的中心。介绍蔡元培的生平:蔡元培,清朝进士,著名教育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北大之所以有优良的学风,与蔡元培有密切的关系。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在办学宗旨,办学氛围,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尤其在办学宗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提问:何谓“兼容并包”的精神。蔡元培反对把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只要是学术上的权威,不论其持何种观点,都可以作为教授在北大授课。这种“兼容并包”的民主办学方针,使许多“

8、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都云集北大,北大真正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北大学生既可聆听梁漱溟的《佛教哲学》,又可拜读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既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也能熟悉杜威实用主义的信徒胡适。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五四运动发生后,蔡元培为抗议军阀当局逮捕学生,愤而辞职。北大的这种既代表学术和科学,又代表正义、勇敢和道德的伟大精神,是蔡元培的领导下形成的介绍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创立: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