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

ID:29301908

大小:20.6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8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_第1页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_第2页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_第3页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_第4页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  关于“孰与”的研究综述-汉语言论文    摘要: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古代汉语中的“孰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多数的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孰与”的格式、“孰与”的一些意义与作用、“孰与”与“孰若”的比较、“孰与”的语法结构等等。而对“孰与”的发展演变仍缺乏很详细的研究,对“孰与”的语法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孰与”进行一番论述,并针

2、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孰与”的格式、意义与作用、语法结构的分歧、发展演变、研究思路  一.孰与的格式  学者林海权、方文一、祝鸿禧、陈仕益等都对“孰与”的格式有了很详细的研究。其中笔者觉得陈仕益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下面将以陈仕益的研究为主,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述。  .没有省略,只是把“孰”字移位、提前,插到由“与”构成的并列词组中。于是得到“比较对象1+孰+与+比较对象2+比较内容”  比如:“鲁君孰与寡人美?”(《新序·义勇》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

3、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省略比较的一方,并将“孰”字移位、提前,置于句首,于是得到:“孰+与+比较对象1+比较内容”  比如:“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a类:省略比较的一方,并将比较内容移位,置于句首,同时将“孰”字移位,置于比较内容之后,于是得到:“比较内容+孰+与+比较对象1”  比如:“(大

4、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b类.如果比较的内容过多,常常在其后加停顿,这时可以理解为“在……方面”,比如:“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a类:如果句子的意义是比较人或事物优劣高下的,那么还常常将比较内容的一项省略(前此的省略都属于承前省略,这里的省略则属于“共喻”的省略)。同时将“孰”字移位、提前,于是得到:“比较对象1+孰+与+比较对象2

5、”  比如:“君料臣孰与舜?”(《战国策·楚策》  b类:结构与变式4a同,但比较的两项已经不是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是具有谓词性质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表示对两种做法的比较:  比如:“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格式4b的基础上,句中出现了明显的停顿,  比

6、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二.孰与的用法和意义  (一)表示比较:  1.“孰与”最常见、最普遍的用法是表示比较,即用它来连接相比较的两项,并询问其高下得失,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漂亮?  2.学者屠鸿生认为,“孰与”在表比较的用法上,和“……与··一孰……”的用法是完全一样的,这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如下两句可以得到验证: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7、妾曰:“我孰与徐公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分别用了“孰与”和“与……孰”,但意思都是““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然而,四十五所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中说:“这种连用的`孰与,不能拆开来讲,与分用的`……与……孰……’意思是不一样的。”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

8、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有时,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孰与”连接两项相比较的内容是不言而喻的,或联系上下文一目了然的,则可省略不写出来,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者屠鸿生将其总结为,“孰与”在古代汉语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作用是表示比较,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为:1.有比较内容的,“孰与”相当于“……跟(和、与)……相比,哪个(哪国、哪件、哪条、哪样)…..”的意思。2.省略比较内容的,“孰与”相当于,’.··…跟……相比怎么样”的意思。  (二)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