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

ID:29306433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8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_第1页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_第2页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_第3页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_第4页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 提优班作文讲义 第五讲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讲刻画人物的动作写作指津老舍先生在谈人物描写时也曾清楚地告诉我们,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立起来,才能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一些成功的作品正是写出了人物的行动,从行动中充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一个人力车夫撞倒了一位老太婆的前前后后。老太婆被撞倒后,作者描写了车夫的一系列动作:立住脚,放下车,扶起老太婆,并搀着老太婆去“巡警分驻所”。人们从这些并不惊人的行动中,看到了一个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由此推演开去,我们可以认识到: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正是在行动中站立起来的。同做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

2、的做法,有的做事总是毛毛糙糙,有的人则有条不紊,干净利索。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之所以是人物刻画最有力的手段,是因为这样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宫”,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的。这是文学创作的经验,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要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

3、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掏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典型性的、富有特征性的或习惯性的动作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读者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做事时的思想感情。方纪在《挥手之间》中,写机场送别的情景时,着力

4、描写了毛主席向延安人民告别的那个动作:“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也不动了。”这个动作本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作抓住它竭力描写,使之成为一个永恒的、珍贵的历史镜头。这一特定的、富有历史性的动作,表现了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表现了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大智大勇。描写动作,还要注意选择准确、恰当的动词,使动作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个性。请看下面一段文字:“陶绍文背着冲锋枪,抱

5、着爆破筒跳出战壕,向暗堡匍匐前进。暗堡里射出来的子弹在他身边‘啾啾’地响着。他一会儿跳进炮弹坑,一会儿躲在树背后,终于靠近暗堡,爬到了射击口下面。停了一会儿,他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导火线,把爆破筒塞进射击口。敌人把爆破筒推出来,他又推进去,用肩窝使劲地顶住。”“跳出”、“匍匐前进”、“跳进”、“躲在”、“爬到”、“猛地站起来”、“塞进”“使劲地顶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使一个活生生的爆破英雄跃然纸上了。读者仿佛不但看到了爆破的惊险过程,而且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坚决战胜敌人的英雄人物。在比如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红军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

6、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这段话描写了红军老班长连续五个动作。用“坐、捧、嚼、皱、咽”五个准确的动词,写出了老班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为照料小战友、日夜操劳、精神疲乏的神态。“捧”字,突出了老班长对那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的珍惜;“嚼”、“皱”、“咽”三个动词,写出了草根和鱼骨头难以咽下以及老班长饥饿的程度。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争的坚毅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需要提醒的是,描写动作是为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仔细观察,精

7、心选择,具体描写,就成了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我们要写出人物行动的方式和过程,并通过这种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的性格,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下面再试举一些例子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说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上面这段文字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

8、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令人感动。范文引路(一)卖水果的摊主吴鸣摊主将板车拉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