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

ID:29308175

大小:68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8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_第1页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_第2页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_第3页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_第4页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_第5页
资源描述: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适度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课堂提问如何才能做到适度,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关键词】课堂提问适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适度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课堂提问如何才能做到适度,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选择好角度,启发思

2、考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学完“减数分裂”一节后,可提问以下问题:(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3)减数分裂概念中“减数”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把减数分裂

3、称为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5)有没有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这一系列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二、把握好难度,难易适当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的矛盾。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即是要掌握好

4、难易间的“度”。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中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1)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2)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3)向光性与哪个部位有关?(4)感受光的部位在哪儿?生长部位在哪儿?(5)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显生长的?(6)植物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浓度有何关系?这一系列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即提问既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能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

5、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三、设计好跨度,综合覆盖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先学内容是后学内容的基础;而后学内容又是先学内容的延续,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例如,高三复习课可设计以下问题:哪些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属于自养型?其代谢原理相同吗?这些有关新陈代谢的问题,横贯于生物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硫细菌和铁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及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等知识。这样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章节很多,跨度很大,强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四、安排好梯度,层层深入[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6、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为此,在设计问题组时,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尽量做到既要避免梯度过大,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问题探讨中,如果这样问“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过于肤浅,学生机械地在教材中直接能找到答案,缺少可思考性和探究性,无益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引入“水势”和“渗透势”等概念,问“从水势的角度看,为什么水总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

7、流动呢?”这样的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无法展开思考,更谈不上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实验结果是——漏斗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这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漏斗管内液面为什么逐渐上升?说明了什么?(2)水分子为什么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3)如果把半透膜换成塑料膜或纱布或者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一样,则漏斗内的液面能否上升?这些问题既具有一定梯度和思考性,又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五、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