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ID:29387041

大小:15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9

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3、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

4、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

6、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

7、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