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

ID:29679248

大小:30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2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_第1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_第2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_第3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_第4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一化学寒假作业(七)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2011·重庆一中高一期末)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C.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D.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将物质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解析: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A错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C错误;在反应时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

2、剂,D错误。答案: B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散系的分类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C.光线通过时,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则无丁达尔效应D.只有胶状物如胶水、果冻类的物质才能称为胶体解析: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显电中性,B错误;光线通过时,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胶体有像胶水、果冻类的液溶胶,也有像水晶、玛瑙类的固溶胶,还有像烟、雾类的气溶胶,故D错误。答案: A3.下列图示说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 并非失电子多还原性强,而是越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强,B错误;Ca2+中钙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C错误;Fe2

3、+中铁元素处于中间价态;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D错误。答案: A4.下列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是(  )A.CaCO3CaO+CO2↑B.Cu2(OH)2CO32CuO+H2O+CO2↑C.Cl2+H2OHCl+HClOD.2H2S+3O22SO2+2H2O解析: A、B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C中Cl2分子中一半化合价升高(HClO)被氧化、一半化合价降低(HCl)被还原,故Cl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中,O2作氧化剂,H2S作还原剂。答案: C5.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

4、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C.该反应中铜得电子,O2失电子,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D.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变价的只有两种元素解析: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铜元素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答案: D6.(2011·福州高一期末)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Na+、K+、OH-、Cl-    B

5、.Na+、Cu2+、SO、NOC.Mg2+、Na+、SO、Cl-D.Ba2+、HCO、NO、K+解析: 强酸性的溶液中OH-、HCO不能大量共存,A、D错误;Cu2+为蓝色,B错误。答案: C7.下列水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Ba2+、Cl-、SOB.Ca2+、HCO、Cl-、K+C.MnO、K+、I-、H+D.H+、Cl-、Na+、CO解析: A项因为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4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B项能大量共存;C项在酸性条件下MnO将I-氧化为I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D项H+和CO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O

6、和CO2气体,而不能共存。答案: C8.菜谱中记载:河虾不宜与西红柿同食。主要原因是河虾中含有+5价砷,西红柿中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C,两者同食时会生成有毒的+3价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该反应中维生素C作催化剂B.由上述信息可推知砒霜中含有的砷是+3价C.因为河虾中含有砷元素,所以不能食用D.上述反应中维生素C作氧化剂解析: 河虾中+5价砷与西红柿同食时,被其中的维生素C还原为+3价,表现出维生素C的还原性,同时推断含砷化合物的毒性是由+3价砷造成的。答案: B9.现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是Fe、HCl(稀)、NaOH(溶液)、AgNO3(溶液)四种

7、物质中的一种,它们的反应关系及反应类型如下:则物质B为(  )A.FeB.HCl(稀)C.NaOH(溶液)D.AgNO3(溶液)解析: 物质B与A发生中和反应,则B为酸或碱,又由于B与C可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B为HCl(稀),B项正确。答案: B1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测定四份不同澄清溶液的成分,记录如下:甲[K2SO4、BaCl2、NH4NO3乙NaCl、Ca(OH)2、K2CO3丙HCl、Na2SO3、NaCl丁K2SO4、NaNO3、KCl其中记录合理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 甲中K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