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

ID:29938141

大小:70.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5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_第1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_第2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_第3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思维是课堂高效的总开关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课堂,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而这里的“激荡”便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我总觉得课堂具有“流水”的特征:有形,却又永无定形;永不停歇,又常动常新。所以我认为:教学的特点是“活”,教学的本质是“流动”——师生、生生情感的流动,更是思维的流动。一堂好课、高效的课,应是教师、学生、师生、生生思维的脉动。这种“动”有时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昂和壮阔,有时又是“泉眼无声惜细流”

2、的静谧和细腻,无论热闹还是安静,哪怕是鸦雀无声,但人们“于无声处”也能听到思维“拔节抽穗”的声音,感受到课堂和学生的虎虎生气,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谓之“高效”。1、课前教师的准确定位是保证。第一,教师思想认识的准确定位。高效课堂可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但有人只重视了“知识”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命”;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有“三量”,即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但有人只重视了信息量、训练量,而忽视了其根本点是思维量,错误地将其理解为“课堂容量大”就是“高效”,没有在思想上给“高效课堂

3、”准确地定位。曾听过一堂选修课,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可谓不充分,编制的导学案不可谓不丰富细致,从知识的积累到高考题选用,再到拓展训练,还有提升训练等等,密密麻麻三四张大讲义。于是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内容,教师将幻灯片一个劲地点起,很多知识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没看清楚便一闪而过,更不用说学生,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训练题都是让学生在下面做,然后“刷拉”一下给出答案,学生做完没有?做得怎样?一概不关心。就这样一项项地赶过去,最后有一道联系实际的题,题目出得很好,与本课内容结合紧密,又有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次终于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

4、,积极思考了,应该是一个“出彩”的地方。谁知授课教师也许是觉得时间紧迫,没容学生回答,又“刷拉”一下给出了答案,并让学生齐读。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授课教师如释重负,面带微笑地长出了一口气,也许内心正暗自庆幸:“时间正好!内容刚好处理完!”而我则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在这堂课上,教师眼中只有教案和时间,根本没有学生,他只是想着怎么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而没有考虑怎样像一个牧者,把学生引到知识的青草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探寻知识的奥秘,感受智慧的伟大。4第二,课堂目标及流程的准确定位。“高效课堂”之“高效

5、”不是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培养方面受益愈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质量愈好。课堂目标及流程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努力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这一指导思想。在学校举行的“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中,许多教师都精心编制了“导学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但许多教师的“导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将课内练习转移到课外,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致于在

6、我看到的课堂中,有些所谓的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们是这样评论的:(1)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2)“学案”要设计的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3)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4)希望老师将“学案”内

7、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所以,“学案”的编制要注重时效性,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不能把“学案”简单地定位成练习册,要注重思维含量,任何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2、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解疑是关键。第一,创设“有疑”课堂。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剑桥大学,维

8、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4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清朝学者陈宪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