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

ID:29993131

大小:60.3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25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_第1页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_第2页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_第3页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_第4页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典型器物教学之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清中期钧红窑变釉冬瓜大罐(图/文华夏收藏网寒山道人)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烧制出钧红釉瓷器,因它最初为河南禹县钧窑所烧制,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不能不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可是,自元代后,禹县钧窑、日渐衰落,至明初民窑已不能烧制钧红釉瓷器了。对于此,明代皇家十分重视,指令官窑复烧铜红釉,,取得成功,特别是明宣德时,铜红釉的烧制达到成熟阶段,烧成了较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的祭红釉,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

2、宣红”。宣德后,铜红釉一度衰落,清康熙时,才又仿宣德红釉烧制了著名的郎窑红、霁红等品种。回顾历史,虽然河南禹县铜红釉不能独步天下了,但值得庆幸的是,禹县烧制钧红釉的技艺被其它产瓷区继承了下来。其中以景德镇烧制的钧红釉瓷器为最好。钧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釉色,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而且多生窑变,特别是清中期时,窑变色泽丰富,流淌自然,成行成丝,满窑变或局部窑变,深受世人所爱。据考证,清代的钧红釉烧制比较复杂,白胎烧制时在器表罩一层酱黄色的护胎釉和铜红釉。而现在有些仿造者己经知道了清代的方法,同时也按清代工艺复烧红釉器物,

3、但在护胎釉色泽,窑变方面有破绽。所以,我们看清代的钧红窑变釉的典型器物,就以这件冬瓜罐为标本,清中期的钧红釉,胎骨很白净,修胎很规整,釉面很光洁,其内口的护胎酱釉色泽较深,而底部护胎釉釉色不很厚,略呈现黄色,器底旋胎纹和跳刀痕清晰可见。红釉表面光润,釉层很肥厚,由于这种釉在烧制中流动性强,烧制时器物多被盛装的匣钵连到了一起,不把匣钵打掉,器物拿不下来。故老的钧红釉器物,在出窑时都是从底部慢慢的将匣钵上砍下来的,所以,底足不平整,由此钧红釉又有砍底钧的说法。我们要注意的是,清中期的钧红窑变,多从口部开始,呈现丝条状,向下延伸。民间有紫罗兰的说法,来描

4、述其窑变釉色。而且釉面有很明显的开片,这种开片如果在国内,会在片纹内进灰尘而呈现黑色片,如果在国外回流的很多片纹并不是黑的,也就是包浆不及国内的厚。还有的在出窑砍底后把底足磨平,这种国内有见,国外比较常见。此外,老的钧红釉胎骨比较重,但是不特别特别重。现在仿的窑变多呈团状,一块一块窑变,窑变多带灰白色,并非紫罗兰色,这些细节都要注意。(华夏小邓/整理报道)2fk0f4c8d单人操作http://www.akk56.co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