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

ID:30093164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_第1页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_第2页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_第3页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_第4页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著述原则【摘要】“考信于六艺”的说法源自《史记・伯夷列传》开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作为列传――这一由司马迁开创的独特纪传体――的首篇,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一观点,不仅是写作这篇列传所遵循的原则,而且对整个列传体系、乃至对整部《史记》的写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六艺”的含义、它在《史记》篇章中的体现以及司马迁提出“考信于六艺”的原因是考察这一著述原则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六艺;太史公;史记;列传一、何为“六艺”以及史记中关于“六艺”的说法考察

2、《史记》之纲――《太史公自序》一篇中,多次提到了“六艺”的说法。首先在司马迁引述其父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提到儒家时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其次在文末谈及到全书时有:“序略,以拾遗补艺……”在“以拾遗补艺”一条下有裴�集解:“李奇曰:‘六艺也。’”和司马贞索隐案:“汉书作‘补阙’,此云‘艺’,谓补六义之阙也。”其实,早在董仲舒时期,他就说过:“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3、,勿使并进。”显然,六艺是归于儒家的。儒家的首要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于是太史公在后文提纲挈领论及全书每一篇写作意图至《孔子世家》时说道:“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而在《孔子世家》正文中提到孔子对“六艺”的贡献:“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在

4、赞语中太史公感慨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除此之外,太史公还在如《儒林列传》中提到“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封禅书》中“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而《滑稽列传》中引到孔子的话:“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由此看来,“六艺”最权威的定义便出自孔子,即《礼》《乐》《书》《诗》《易》和《

5、春秋》,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六种文化精神或六种类型的教养”。这与太史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有关。例如十岁跟随孔安国学习古文,之后游历山川,特别是到孔子的故乡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尽管父亲仍是黄老思想的继承者,但是到迁这里依然接受并认同了儒家的观点,以儒家经典“六艺”为宗,也就不奇怪了。“考信于六艺”,即从六艺中得到验证与依据的例子,在《史记》中比比皆是。除上述所引外,

6、还有如在《外戚世家》中总起来依据六经,以说明夫妇在人伦中之重要的:“《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货殖列传》中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是俗之渐民久矣。”《淮南衡山列传》:“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等等,不胜枚举。二、考信于六艺的原因在我看来,“考信于六艺”,或者

7、说具体的这六种经典,不仅是太史公写作时遵循的原则,更是他写作史记的原因;不仅在文风和写法上面对他有所影响,更在思想层面上贯穿了整部《史记》。下面我将分而述之。“考信于六艺”体现出的严谨、求实的文风以“考信于六艺”这句话的本源出处――《伯夷列传》为例。在“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一句下有司马贞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然尧让于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张守节正义:“经史唯称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

8、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就是说,太史公在写作《史记》时,面对庞杂的材料,必定有所选择和删减,而这选择的依据就是六经。不仅是那些没有记载于书面的逸闻轶事会多加采选,即使是记载于书但是非六经之内的也不与取用,如对记载在《庄子》内的故事也存有疑虑。太史公之所以取夷、齐之事而不取许由、卞随、务光等,“一以其戾于虞夏之文而疑,一以其不为孔子序列而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