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价语法下》word版

《配价语法下》word版

ID:30382030

大小:103.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29

《配价语法下》word版_第1页
《配价语法下》word版_第2页
《配价语法下》word版_第3页
《配价语法下》word版_第4页
《配价语法下》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配价语法下》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配价语法下中国的配价理论研究(一)配价的性质(1)配价属于语义范畴。持这种看法的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周国光等。例如张国宪指出:就实质而言,配价仍属于语义范畴,配价由语义决定,是价载体在各种场合具体运用时所具有的一种语义功能。(2)配价属于句法范畴。朱德熙先生在分析动词"向"时,是有意识回避语义问题的,所以引入了"潜主语""潜宾语"这些句法概念,但是这里的"向"也不是纯粹句法的。值得一提的是,持这种看法的人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见解。(3)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持这种看法的有吴为章、杨宁、韩万衡、金立鑫等等。吴为章认为:"任何句法的'向'都是'形式-意义'的

2、结合体,它是逻辑-语义的'向'在具体语言结构中的实现,是因语言而异的,是有确定的数量的,是有序的。语法学引入'向'的目的既然主要是为了说明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它对'向'的解释,就应当是'句法-语义'的。"(4)"价"可以区分为"语义价"和"句法向(价)"。邵敬敏认为:"语义价"是指一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有可能与它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的语义类别的总和,这种成分主要是名词性的,也可能是非名词性的。一个动词可以联系几种语义类别,即几种"语义格"就有几个"价";"句法向"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不借助其他语法手段(例如"介词")最多可以同时出现在主宾语位置

3、上的,并与谓词发生直接语义联系的语义格的数目。这个句法结构不是指最简单的主谓句而是指尽可能复杂的句子。语义价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句法向是指一种现实性。(5)配价应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袁毓林提出了配价层级的思想,从而把单一的价的概念分化为联、项、位、元四个平面构成的配价层级。"联"是指一个动词在各种句子中所能关联不同的语义角色的数量,"项"是指一个动词在一个句子中所能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包括通过介词引导的名词性成分),"位"是指一个动词在一个句子中不借助介词所能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元"是指一个动词在一个简单的基础句中所能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通过这种层级关系来充

4、分反映动词在不同层面、不同句法框架中的组合和支配能力。(二)配价的确定(1)从强制性上确定价。文炼指出,与动词发生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有两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几向动词就要求几个强制性名词成分与之同现。吴为章认为,决定汉语动词"向"的是一个句子中与它同时出现的必有的成分。范晓认为,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有支配成分(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外围成分),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述谓结构)所必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可称为动元,一个动词所结合的动元的总和,称为这个动词的价。王玲玲指出动词的必用论元的数目决定动词的"向"。邵敬敏则认为,以强制性作为配价的标准,带有极大的主观任意性。强

5、制性对偏重形式的印欧语或许是适用的,对汉语却不然。汉语区分"强制成分"和"非强制成分"没多大实际意义。(2)介词引进语义格算不算配价成分。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介词后词语不看作配价成分(吴为章、马庆株、朱景松、杨宁);某些介词后词语看作配价成分(如袁毓林、韩万衡、杨宁)。吴为章明确指出"向"出现的位置限制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理由大致有两条:一是把介词的宾语也看作动词的"向",其结果不仅"向"的数限难以确定,而且也影响到句型系统的归纳;二是在底层结构中,主语和宾语是原始的语法关系。把"向"限制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不仅体现了各种语言共有的本质的语法特征,而且也便于沟通语言

6、学各分支的研究,使"向"理论的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学者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袁毓林的配价层级思想把有无介词分成两个层面考虑;马庆株则提出了"直接配价"和"间接配价"的思想,"直接配价"指在最小的主谓结构中不借助于介词所能联系的成分的数量,"间接配价"指借助于介词实现的配价。(3)在最小还是最大的主谓句中确定配价。范晓、吴为章认为应按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里动词所联系的句法成分来定价。这与他们根据强制性成分定价的宗旨是一致的。正如强制性有任意性一样,"意义自足"也有很大的模糊性,很难确立一个严格的标准。袁毓林、周国光则认为定价时应选取与具体的动词、形容词

7、同现成分最多的句法结构。邵敬敏的"句法向"8也选取最为复杂的格式。(4)在一个还是若干句法结构中定价。大多数都同意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定价,只有袁毓林的"联"和邵敬敏的"语义价"是在若干句法结构中确定。(三)配价的类别(1)数量类。早期大多数学者将动词分为三个价类(单价、双价、三价),例如朱德熙、范晓等等。提出动词有四个价类的有傅雨贤和廖秋忠,其四个价类分别为:零价、单价、双价、三价。动词的价类争论焦点有二:一是汉语有无零价和更高的价。多数人认为汉语动词没有零价,因为至少要有一个参与者。近年来,邵敬敏、袁毓林等的论著中提到了高于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