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

ID:30536350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_第1页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_第2页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_第3页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及其应用  摘要:分子印迹作为制备对某一特定的分子(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聚合物的过程,在分离分析、仿生传感器和模拟酶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edpolymers,MIP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此聚合物的技术是在Pauling的“抗原--抗体”作用学说以及Dickey的“专一性吸附”理论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此外,它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机械性能,能耐高温、高压;抵抗酸、碱、高浓度离子及有机溶剂

2、的作用,并可以反复使用。近十几年来,利用基于MIPs的技术从环境样品(水和土壤)和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动物肝脏、植物)中萃取分析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综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原理  MIPs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在适当的溶剂中,经交联剂作用,模板分子与一种或几种功能单体形成含有模板分子的聚合物母体,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途径除去母体中的模板分子,最终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4  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不同,分子印迹主要可以分为预组织法和自组装法两种基本方法 

3、 (一)预组织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预组织法(preorganization)又称共价法,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先通过共价键与功能单体相结合,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1],然后加入交联剂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方法使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  (二)自组装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在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首先通过一种或几种非共价键作用自组装成具有多点相互作用和确定关系的复合物[2],再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聚合后这种相互作用被固定下来,然后通过淋洗除去印迹分子,如此就可以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  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之所以发展如

4、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特点[3]:  (1)构效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2)特异识别性(specificrecognition)  (3)广泛实用性(practicability)  四、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中应用  固相萃取(Solid-PhaseExtraction,简称SPE)由于具有回收率和富集倍数高、有机溶剂用量少、对环境友好、无相分离操作、易于收集组分、能处理小体积试样、操作简单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  (一)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对硫磷分子  有机磷农药被广泛用作农业杀虫剂。Marx4等[4]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前驱体,苯基三甲氧基硅

5、烷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做功能单体,制备了对硫磷的溶胶凝胶分子印迹膜传感器。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  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鉴于中药提取物中成分的复杂多样性,传统的液液萃取及层析柱方法溶剂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Lin等[5]则将青藤碱印迹的MIP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青藤碱,线性范围5―60mg/L,回收率达98%以上。  (三)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对除草剂残留的分析  除草剂占农业化学品的50%,自然环境作用下,进入地表和地表水中,造成农作物、土壤、地表水的污染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环境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监测源于Baggiani

6、C[6]等以除草剂2,4,5-三氯苯氧乙酸为模板制备聚合物,将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的填料富集河水中的2,4,5-三氯苯氧乙酸及相关除草剂。  五、结语  目前,分子印迹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首先是分子印迹过程和分子识别过程的机理和表征问题.如何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分子印迹过程和识别过程,仍需开展大量工作.其次,目前使用的功能单体、交联剂和聚合方法都有很大的经验性质和局限性.目前分子印迹聚合物大多只能在有机相中进行聚合和应用而天然的分子识别系统大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可以相信,随着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分析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将会在化学及其相关领

7、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4  [1]何颖,张涛,康天放.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J].环境化学,2005,24(6):7112713.  [2]MarxS,ZaltsmanA,TuryanI.Parathionsensorbasedonmolecularlyimprintedsol--gelfilms[J].AnalyticalChemistry,2004,76(1):120--126.  [3]LiCY,WangCF,WangCH,etal.Constructionofanovel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