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

ID:30536771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_第1页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_第2页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_第3页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_第4页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奖与罚:论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  摘要:分析了中职学生激励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中职学生激励教育的三大原则,用实例阐述了中职学生正负激励教育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激励教育;基本原则;实施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纪律,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激励教育被教育工作者们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塑造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教育也从一般的教育手段上升到了教育理念。激励教育的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

2、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持续不断地围绕目标奋斗。如何在中职学生中实施激励教育,有效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接受管理和教育工作,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在中职学生中实施激励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激励教育  在中职学生中实施激励教育,是由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学生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又有一定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控能力较差,表现欲

3、较强,比较情绪化  2.心理问题较多5  主要表现为:自卑、冷漠、缺乏持续学习的精神、行为自由涣散。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不佳受到歧视,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3.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父辈缺乏教育意识,也不善于和学校、老师沟通。甚至个别家长还有这样的观念:教育就是学校或者老师的事情。  (二)中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需要激励教育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等状况,再加上社会的偏见,认为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如读高中的学生。所以,很多

4、中职学生入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认真,容易放弃学习,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时间一长,极易陷入恶性循环。  在中职学生中贯穿激励教育,能够促使他们将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体验成功的经历,形成明确的是非导向,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激励教育是重要而且必要的中职教育理念。  二、中职学生激励教育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老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单独的生命个体,必须平等对待,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宽容学生的过错,用亦师亦友的态度来指导、感化学生,坚决杜绝命令

5、式、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鼓励性原则5  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吐露真言;做到以诚相待,尊重爱护;找出学生确实存在的问题后,再对症下药。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物质奖励等方式表扬、鼓励学生。  (三)目的性原则  教育必须家校联合,缺一不可。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激励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依据学生总体发展的科学规律,围绕实现某个总体目标和几个长远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当然,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教学中为实现某一近期的具体目标而激励学生。无目的

6、的激励是盲目的,也是无意义的。  三、中职学生激励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激励法  1.精神表扬法  针对学生某项事情的完成情况,完成得好的要提出表扬。表扬按次数、方式、对象分为:一次表扬、多次表扬,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单独表扬、当众表扬、电话向家长表扬等。例如: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考试进步情况乃至课堂抽问情况等都可以做出点评,然后采取精神表扬法激励学生。从小事入手,注重细节,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2.物质奖励法  一味的精神激励,没有物质激励,是会影响激励教育的效果的

7、。而只强调物质激励,也会降低激励的力度,给予学生不良的暗示。  3.示范引导法5  通过学习先进事迹、模范人物来激励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用活生生的实例来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专心学习。在平时的班会活动中分阶段围绕不同主题让学生采取观看励志电影、分组辩论、制作PPT阐述观点、邀请家长参与等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也容易显现出家校合一的教育效果。  (二)负面激励法  1.谈话批评法  谈话批评法,一般是针对学生在行为规范或某一方面有偏差时而及时采取的激励方法。通过和学生的单独沟通

8、,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不当行为,帮助其分析原因,指明发展下去的后果,提出矫正方法及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自律。有时谈话法不能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就要用批评法予以更深刻的教育。批评法按批评场所分为公开批评和私下批评,按批评对象数量分为集体批评和个别批评,按行为后果分为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只批评某种现象)、轻微批评和严厉批评等。公开批评、点名批评、严厉批评,应少用、慎用。  2.联合家长共同教育法  联合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