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之有理,论之有据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

ID:30546226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31

上传者:U-9950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_第1页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_第2页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_第3页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_第4页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  一、引言  驳论,就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而且认定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不加以驳斥不足以正视听。驳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对方驳倒,更重要的是要在驳倒对方的同时把正确的观点告诉读者。因此,驳论文是议论文体中的奇葩,是“立论”的另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等,但这三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有时候界限并非十分清楚。有的文章很典型地运用某一种方法,而更多的驳论文则综合运用多种驳论方法。无论是驳论点,还是驳论据、驳论证,这些理论上的说法都要针对具体文章进行认真分析。只有通过文章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才能让学生有所了解。笔者试通过具体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来让学生了解驳论文的写作技巧,以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写出“驳之有理,论之有据”的驳论文。  二、解读《季氏将伐颛臾》的驳论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周朝天子的一统天下已经趋于瓦解,各个诸侯国纷纷崛起,以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运用武力征伐,大的诸侯邦国吞并较小的诸侯邦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以复兴周礼为己任,高举“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的旗帜,恭行亲践,一方面聚徒讲学,传播自己的理想学说,一方面游说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7 正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独立的人格力量。而他的语言艺术正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过程中熠熠光辉的。《季氏将伐颛臾》就是孔子驳论艺术的一个典范。  作为一篇非常典型的驳论文,孔子是如何批驳冉有、季路,并对他们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的呢?我们通过分析文章的对话内容来一一了解:  (一)驳论点  当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亮出他们的论点时,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们:“求!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就直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对他们晓之以礼,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攻打颛臾是错误的:第一,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蒙受先王分封不可随意讨伐;第二,颛臾“且在邦域之中矣”,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属国,根本不必讨伐;第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也”,完全不应当讨伐。孔子的批驳入情入理,层次清晰,极有力度,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再以“何以伐为?”一个反问句来加强语气,问得两位学生心虚无言。孔子的做法就告诉我们在写作驳论文时,如果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文章中可以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使读者对其错误观点自然而然地产生怀疑,进而否定。  (二)驳论证7   冉有无法正面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于是便把季氏推出来做挡箭牌,嘴巴上委屈地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意图自我辩解:“我们那主公要攻打颛臾,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啊!”即用“我们没有过错,您不要批评我们”来推脱责任。孔子听了冉有的言语当即予以反驳:“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周任的话“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以此告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是有过错的。作为臣子如不能尽职,就不应尸位素餐,而应辞去职务。接着孔子打了两个比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来表明冉有他们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主人“要在危险的时候护持她,在跌倒的时候搀扶他”,而不是纵容主人“添柴加油”、“火上浇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中告诉他们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掉都是看护人的责任,这里的“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那么看“虎兕”的人――冉有和季路,不是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了吗?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来晓之以理,层层深入地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恰到好处地批驳了冉有的论证。对话结尾再次用反问加强语气“是谁之过与?”指出他的两个学生在这个事件中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说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孔子用他“用词准确,搭配恰当,结构严谨”7 的论证方式告诉我们: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也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驳论据  这样的逻辑力量逼得遮遮掩掩的冉有不得不道出实情“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即季氏攻打颛臾的借口,就是因为颛臾的城墙牢固,离季氏的封地费邑也很近,现在不攻打,日子久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祸害。应该说双方的对话到这里才出现了正面交锋的机会。孔子针对冉有这种“死不悔改”的情况直接回击“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告诉自己的学生“君子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另找借口的做法”的人,比较严厉地批驳了冉有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接着孔子进一步批评了冉有和季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大错特错:一是冉有和季路两人辅佐季氏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远方的人不归顺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而是在国家内部分崩离析的紧要关头(当时论过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分割,而鲁国国君同季氏又有矛盾)时,不思如何安定内部,还要大动干戈,火上浇油。在文章的结尾孔子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得出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如果一意孤行地征伐颛臾,那么季氏的真正忧患就不在颛臾,而是鲁国宫廷内部的倾轧争斗。孔子的一席话真可谓义正词严而又设身处地,对于一心想吞并颛臾却又看不到自己身后危险的季氏君臣,不啻为一副强烈的清醒剂。7   在这里孔子从晓之以德的角度批驳了冉有和季路错误的论据,自然而然地使之论点不攻自破,论证逻辑错误。在驳论文中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而到了这里,可以说孔子真正做到了“驳之有理,论之有据”。  (四)立观点  笔者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从驳论点、驳论证和驳论据三个方面一一阐述孔子高超的驳论技巧。但驳论文的驳斥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驳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对方驳倒,更重要的是要在驳倒对方的同时能把正确的观点告诉给读者。  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脱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批驳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指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均”(平均),“和”(上下和睦),“安”(国家安定),根据这一治国方略,对于远方不愿臣服的人民,应该修治完善自己的道德文化并以此吸引他们臣服,而且他们来了还得使他们安心,这才是国家强大安定的根本。  从以上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驳论艺术是很高明的。首先,避免对方的有意误导和诡辩,始终把驳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这在论辩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只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其次,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正面见解,并且将自己的立论建立在一个高尚的道德起点上,这样就显得“气盛言宜”7 ,使对方慑服于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失去辩解的心理自信。第三,既义正词严又设身处地,使对方能够听得进去,并且深入思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论辩不应当是为了图一时之快,口头痛快,而应当是达到既定目的的一种手段。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尽可能地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孔子在这场对话中,就引用了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同时又旁征博引,显示出知识的渊博,无论是古贤名言还是当下事情,随意拈来,无不贴切,从而使得其议论精彩多姿,犀利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补说:写作驳论文的一些注意点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典型的驳论文体现出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破中有立的特点,在对冉有的批驳中有立论,充分宣扬了他的治国之策。通过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解读,对孔子高超的驳论技巧的赏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写驳论文时应注意的几点:  1.批驳其错误观点时能做到通畅明白。  2.批驳其错误论证时一定要条理清楚,层次明白,恰当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来让读者发现对方论证的逻辑错误,从而让正确观点容易被读者接受。  3.批驳其错误论据时要有礼有节。  4.最重要的是批驳对方错误观点、逻辑错误的论证和错误的论据时,必须能破中有立,确立己方的正确观点,更可以有效地运用论据来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这才是写作驳论文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7   议论文难写,驳论文更难写。光靠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给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让学生解读典范的驳论文来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出一篇出彩的驳论文。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具体地解读《季氏将伐颛臾》,赏析其绝妙的驳论技巧,能使学生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写出出彩的驳论文。  (刘迎波浙江省嘉善中学314100)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