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

ID:30578577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老子的主要思想_第1页
老子的主要思想_第2页
老子的主要思想_第3页
老子的主要思想_第4页
老子的主要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的主要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

2、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

3、爱的思想。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

4、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

5、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

6、,是不可能有的。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在这一个新的宇

7、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5(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段话是一个意思,但前者是从今推古德思维方法,后者是从古推今的思维方式。古人要揭示宇宙起源的秘密,就必当先从现实的天地万物出发,然后推测到遥远的古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命题老子从现实存在的万物出发,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不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这就是老子思维的终极点。老子提出这个终极点后,反过来又从这个

8、终极点推演出万物产生的途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设想“无”生“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谐之气,才生养出各种万物。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道生万物或“无”生“有”的整个过程。对于“道”的形象和性质,老子作了如下界说:道是无形无象的。“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夷、希、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