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

ID:30802404

大小:4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3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_第1页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_第2页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_第3页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_第4页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仅有成本创新是不够的叶恩华(GeorgeS.Yip)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中欧中国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马科恩(BruceMcKer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商务学教授,中欧中国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中国罕有“反向创新”《中欧商业评论》(下称CBR):中国多数企业缺乏创新而倾向于模仿,长期看来这也会阻碍产业发展。中国企业如何能更有效地从模仿走向原创?马科恩: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模仿是事实,并不令人惊讶,中国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缺乏实践经验时,模仿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藉此积累经验,逐渐走向自主创新。另外这种状况的存在,也是由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严格而形成的。另外,很多企业在

2、全球市场运作,要素供应和产品销售都针对国际市场,供应链成员也是全球化的,因此它们必须灵活变化,增加适应性,。对很多B2B的企业来说,顾客要求是很高的,要它们真正地与时俱进,不光要有创新,还要意识到影响将来产业走势的各种因素。这也是一种驱动力,让企业改进自己关于创新的知识,技术知识,以及怎么去做的方法。叶恩华:我想目前是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创新的恰当时机,因为中国有很多低成本的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可以在研发中发挥作用;另外中国市场增长迅速、空间广阔,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CBR:创新的先行者也是有风险的,会被他人模仿,该如何看待?叶恩华:创新确有风险,但看一下取得持久成功的公司,大都是坚持

3、不断创新,并从创新中得到了回报,苹果、GE都是很好的例子。创新在实践中会通过三种形式实现:产品或服务本身,产生过程或商业模式,而且创新越复杂,竞争者就越难模仿,这往往是一种核心能力,并不能轻易复制。也会在开马科恩:大公司还有品牌的力量,有些是延续百年的品牌发产品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独特的知识,这些知识很细很深,其他公司即便想模仿也要花很多时间。所以不奇怪,现在还没有出现山寨版的iPhone,为它的很多创新都不是那么显而易见。CBR:中国本土企业也有许多依靠创新取胜的佼佼者,根据你们的观察,这些企业是如何做到的?叶恩华:我感觉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中国公司主要都是和国外公司竞争的,必须依靠创

4、新来取胜。中国公司创新的种类也并不只是一种,不光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有过程创新、成本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顾客创新……很多中国企业并没去做太多基本技术创新,而更多地集中在成本创新上面。比如比亚迪就大大削减了成本,取得了优势。具体的创新模式方面,我们正要进行细致研究。马科恩:确实,和国外对手竞争是推动中国公司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有些跨国公司的产品质优但价高,中国产品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它们的营销能力很强,更适应中国市场,这非常有助于创新,医疗行业就有很典型的例子。至于善于创新的中国公司是否拥有某些共同的特质,我们还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公司能在成本方面更占优势,也有很多原

5、因,包括拥有高质量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而并不需要很大的投资。这也是一种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CBR:许多跨国公司正在把核心部门转向中国,也包括研发部门。如何更有效地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基地?许多在中国的创新活动将会影响全球战略,你们怎么看?叶恩华:过去十年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从大约100家增加到了1200多家。这要从供需两方面来看待,从供应的角度,当然也考虑到了中国技术人才的成本优势。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增长如此迅速,客观上也形成了支持。事实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全球,我们称之为反向创新(reverseinnovation)一如果在中国开发了好的产品,会拿到世

6、界其他地方去销售,会进而影响公司战略。不过这往往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起作用,比如GE在印度开发了一些基础家用电器,它更适合印度市场的基本需求,更耐用,因为很多地区电力不稳定而市场销售。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非常少,最突出的例子是GE的低成本超声波仪器,不过以后会更多,我们也有一个项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相信会有一些新发现。CBR:如何能让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决策和中国本土的创新活动更好地加以结合?叶恩华:事实上就在今天,一个在跨国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EMBA学生还抱怨说,他们所采用的模式都是美国的,没有本土化,造成了很多困难和低效。跨国公司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处理在中国的创新活动,在这方面它们做

7、得很不够,很多有关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动还是在中国以外进行的。马科恩:跨国公司在中国会遇到下面两种挑战:一是要确保产品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需要通过创新来降低价格,这也是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来的重要原因;二是要把中国当成一个平台,将产品推到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去,在这一点上确实还没有看到更多的例子。对跨国公司而言,首要的理想状态是让产品适应中国市场而取胜,然后才能将产品推向印度、巴西乃至于发达国家的市场。从“太好的产品”到“足够好的产品”CBR: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更好地应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