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ID:30943183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4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_第1页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_第2页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_第3页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_第4页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谈到黄自的合唱作品,我们可以对他的创作风格、创作技巧作更深入的分析,也可以对他如何融合国外先进作曲技法和国内民族民间音调作挖掘和借鉴性的研究,但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的一点是:黄自的合唱创作和当时的爱国呼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抗敌歌》、《旗正飘飘》和《长恨歌》,皆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那么,黄自的这些作品在其生成过程中,是如何艺术地休现时代精神、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解放这一崇高的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同时,又较为完美地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的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回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他的合唱作品的文本内容来考察

2、。这三部作品除《抗敌歌》第一段歌词由黄自创作外,其余全由韦瀚章创作。据韦瀚章说:“屮心内容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它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没有经历这种历史事实的人也有同感。”因此从词曲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他们的作品本身包含着民族解放这个爱国激情,并見是以民族解放作为最终目标而创作的伟大作品,黄自在当时所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为这个理想目标而服务的。时代证明,黄自的这三部合唱作品是中国现代新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样评价黄自的合唱作品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中国近现代咅乐史上,“学堂斥歌”运动是大规模的以音乐作为“武器”与“工具”,用以启

3、蒙国人的精神和与国外侵略者及国内敌对势力进行殊死搏斗的大型群众歌咏运动的肇始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开创者的“学堂乐歌”在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上都不尽如人意(当然没有前者也不可能出现后者)。随着新音乐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时代对新音乐事业的积极推进,不管是从艺术形式还是在思想内涵上,新音乐开始在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战争中逐渐成熟起來。而新音乐中的抗战歌曲创作止是这个大家族中成果最突出、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个领域。从合唱的角度看来,如果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看作新音乐最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话,那么,黄自的合唱创作可以看作是新音乐走向成熟的开始。而新音乐的诞生发展

4、正是与民族解放这一崇高的政治目标密切相关的。在这以后,中国的新音乐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新传统,这就是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所广泛批评的“武器论”、“工具论”的传统。“从丿力史的角度看,新音乐在过去一百年中国现代化过程里,大体上是一种工具化艺术,亦可以说是实用艺术。”(刘靖之《冋顾与反思》。载《中国音乐史论文集一一回顾与反思》,香港大学亚洲研究屮心1992版,P25O)如果将这种传统进行溯源追踪的话,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孔、孟、荀,还是墨、法、道,他们都是从政治出发,为统治需要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都是功利主义的。”(《中国

5、音乐美学史论》,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但这种传统不是中国独有的,众所周知,欧洲音乐的传统始于教会音乐传统,它把音乐的宗教政治性这个功利性目的放在第一位。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咅斥中的内外关系(指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文系统的关系)是古而有之、外亦有之、今难避之的永恒式难题。而且也必须承认,在我们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这一功利性的时代需求对新音乐运动中的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展与成熟来说是“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这些爱国运动,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近代、现代乃至当代新型歌曲的全面发展与成熟。但是,在后來的发展中,由于过分强调这种内

6、外关系中的外部需求(社会政治功利),甚至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就使得建国以来的音乐艺术领域呈现出政治伦理主义高于一切的工具主义特性。物极必反,由于这种狭隘的功利性音乐观念自身所具有的否定性因素的缘故,再加上新时期里人们对它的广泛批判,这种文艺理论也随之寿终正寝了。音乐创作自身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开始彰显出來,艺术的独立意识逐渐开始得以产生与勃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的发展史就是艺术(咅乐也包含在内)不断地与外部各种功利性制约因素互动互趋的历史。外部因素既是对艺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艺术成长的“摧残者”,同时又对音乐艺术主体意识的萌发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唤醒

7、”作用。因为当它对音乐艺术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又能迫使音乐艺术焕发出巨大的反“作用力对此,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冼星海说:“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消失或全失效用。”(《冼星海全集》第一卷P37,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贺绿汀在谈到早期的救亡歌曲时也认为:“在音乐方面固然和以前日本式歌曲差不多,而且在作曲技巧上许多地方都显得幼稚,甚至生硬,但是他们利用简单的民谣曲,鼓起民众爱国的热情,从民族运动和社会运动的观点上来看,我们却不能否定他们的功绩。”(

8、《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