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ID:31140189

大小:2.20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1-06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2学习目标3课前预习4进入课堂5学业质量标准测评1经典晨读经典晨读酬乐天频梦微之元 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作者背景】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出身于衰落的官僚家庭,家境清苦,幼而好学,15岁考取明经科,25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前茅,被授左拾遗之职,后又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被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拜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两人诗风相近。在诗歌理论上,元稹与白居易的

2、文学主张也相同,他们都推崇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尤其要揭露“病时之尤急者”。元稹论诗以风雅比兴为准绳,他推重“稍存寄兴”的讽喻诗创作,提出讽喻诗创作的准则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批评辞藻华美的诗文。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元稹与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至821年)形成了“元和体”诗风。这是一首酬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因此作诗

3、酬和白居易。【主旨感悟】此诗用深情的笔触刻画了诗人对好友惦念、牵挂自己的感动以及对对方的怀念之情。【艺术鉴赏】构思精巧,感情真挚。“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出了人之至情。学习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学会筛选信息,理解

4、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3.了解本文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的相似之处,理解作者的科学理念。4.学习本文借事喻理、以小喻大、联系比较的写作手法。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29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思

5、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好几家出版社印了20多版,至今畅销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做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水母与蜗牛》是他的第二本文集。读过《细胞生命的礼赞》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水母和蜗牛的命运

6、。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因为,他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在这29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谐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

7、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2.了解背景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不知怎的,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请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