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之我见

“解读教材”之我见

ID:3116986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解读教材”之我见_第1页
“解读教材”之我见_第2页
“解读教材”之我见_第3页
“解读教材”之我见_第4页
“解读教材”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教材”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读教材”之我见  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大家的普遍关注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家还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一名教研员,我经常深入一线听课,在看到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可喜改变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忧虑:部分的数学课堂浮华有余,平实不足,没有凸显数学本质,甚至教学重难点得不到落实。我不得不思考: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那我们读懂教材了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教什么”,而单纯地追求“怎样教”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这样做很可能使我们偏离教

2、学目标。那么,让我们回归数学的视角,来解读教材,先明白“教什么”。  一、通读教材,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立足课程的整体框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总体要求,其次是各学段的要求,最后才到课时内容的具体要求。如果我们备一节课,目光仅仅放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不去了解这个内容与以前学生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也不去思考本课内容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什么基础,等于说摒弃教材的知识网络体系于不顾,单纯地去看这个教学内容,我们就会把握不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不准教材就意味着把握不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3、课堂教学的灵魂”5,它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曾听过一堂关于估算的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减法估算”,教材上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  说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1个,每个28元,烧水壶1个,每个43元,水杯6个共花钱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  课本用两种方法提示学生:1.买热水壶后大约剩70元,再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2.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然后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  上课老师在研

4、读教材的时候,没在很好地了解“估算”这一内容在各个学段中的不同要求,在上课时不仅讲到了约等号,还涉及到了“四舍五入”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在四年级上册才讲到),而且整节课都是出示单独的算式让学生进行估算,并没有结合具体情境。这显然拔高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标准》提出关于估算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本例是让学生估一估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使

5、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教材中这里还没有出现约等号,约等号是在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例2“乘法估算”中才出现。基于对教材中“估算”5这一内容的前后联系,本课的教学目标应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数感,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着眼于整体,才能把握好局部。  二、精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  实验教材中的很多例题,

6、不再像过去旧教材那样总是单一地以文字表述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主题图、图文结合、人物对话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呈现,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精读教材,从图文中读懂编者意图。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中“商的近似数”(例7)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加以说明。教材中例7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的,内容是这样的: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1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19.4元,1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题中给出算式:19.4÷12≈(元)。  一种答案是约等于1.62元,这种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另一种答案是等于1.6元,这种计算钱数,保留了

7、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看到这个教材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们一定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对话,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竖式计算发现“19.4÷12”是除不尽的,最后才引出求商的近似数。很少会有老师注意到,图中还出现了一个计算器的屏幕,上面有一串的数。计算器在这里出现是不是编者随意加上去的,无足轻重的呢?其实不然,再次认真地精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小数除法除不尽时计算比较复杂,教材适时引入计算器,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而不是放在列竖式或“四舍五入”5的方法探究上。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不能

8、忽视这个小细节,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没有条件使用计算器的也应该引导观察课本中计算器上的计算结果,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让学生列竖式上,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细读教材,读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