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

ID:31182022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学”感悟  摘要:教学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开发儿童的兴趣特长,展现生命的活力,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数学课堂;乐学感悟;乐学情境;质疑教学  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知者”的境界,是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开发儿童的兴趣特长,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

2、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兴趣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趣和灵性,缺乏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习如何才能真正活起来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7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合作,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

3、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

4、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进行启发:“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能系统地将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

5、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  成功地导入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学习课堂,关键是教师要讲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将一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笑话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小学数

6、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不满的情节。创设了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使两人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7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

7、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操作性情节。使学生在一些实际问题上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获得学习成效。这样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