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

ID:31182839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上传者:U-9947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_第1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_第2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_第3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_第4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贵在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贵在问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它能起到温故导学、激趣探疑、聚精促思、辨析明理、反馈调控、练才内化等作用。而传统提问中往往存在着重讲轻思、主体偏失、形式单一、功能范化等缺陷。如何提高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思品课教学的课堂效率是本文着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问题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师所借鉴。它融合了目标教学的原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复式教学的特点,将教学目标融合于问题之中,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是“问题教学”基本模式的认识。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导”,贯穿这一教学方法的始终。提升学生提出或提炼问题的能力,探究或论证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授予“求索”的方法,是问题教学的方向所在、关键所在。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导”6 的载体,更是一门艺术。但是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动态、有效的思品课堂,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整体设计,问在学生需要处  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又要让学生读、讲、练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改变“满堂问”、“满堂灌”的困境,实现提问效益的最大化。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没法整体理解,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材内容,同样收不到效果。  提问既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能激发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合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我国55个少数民族分布如何?(2)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3)针对这一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4)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如果简单地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能从课本中找到正确答案。上述设问由于变换了角度,学生在回答“6 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时,难度明显加大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坚持使用理解型、应用型的提问,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使学生“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  二、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顾及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深浅难易,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问题情境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地乱问,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如“看了这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类似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6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它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提问之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对所提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学习“我国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范围”?这就太抽象了,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我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以下几问:(1)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有?(2)能不能说时时都有阶级斗争?(3)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这几问难度适中,指向明确,学生经过认真考虑能够回答上来。通过几问,学生明白了“一定范围”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三、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时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也就是说,当学生心求解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调控的价值不亚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教学活动的速度是由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决定。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之后,只要学生回答出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或是一个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一位学生或教师自己说出正确答案。教学“顺利”6 的背后是很多同学丧失了思考的空间,丧失了参与的热情,以一小部分同学的正确答案,剥夺了更多同学经历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统一认识、了解标准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要达到以“问”促“思”的效果。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是怎么思考的。在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部分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如前面所提到的“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好的,它到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变换一个角度来提问:“这一政策是最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白“最成功”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的民族国情。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了一场深刻、真正有意义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优选问点,问在问题价值处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的回答能给教师的提问及时反馈,这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矫正和强化,正确答案可为全班所借鉴,个别学生的错误答案也可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反馈产生的关注与欣赏,往往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并由此成为他们新的学习的起点,也真正体现了问题的价值所在。6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合理,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发展是硬道理”时,学生回答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这显然无法全面理解发展生产力的原因。这时教师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回答的不错。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是我们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从其他角度看,还有什么原因呢?”类似的引导,使学生更全面的思考,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实现问题的价值。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西方学者加德默也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富有激情、有效、高效的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它必将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助推器,也必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和可能。  参考文献:  1.方长明.课堂提问需“五度俱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思考.  2.探寻思品课的有效提问.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年第8期.  3.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4.罗丞.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史政地教研2009年第8期.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