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

ID:31185135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_第1页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_第2页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_第3页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_第4页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_第5页
资源描述:

《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注重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出现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模式。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模式,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语言交流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提出问题,激励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谈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时曾说过:“一要提问,二要指点。”爱

2、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疑”“疑为思之始”。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如何针对学生的“疑”设置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在情境导入处设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

3、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设置情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感受到“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才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课文中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精妙关键处设问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所教的内容,

4、在需要设计问题的地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问题呢?就是叶圣陶说的“至关重要的若干点”,即文中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尤其是精妙之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所在。教师要在精妙之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佳境。在品读《蒹葭》时,诗中多次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我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从之”,而不是用《关睢》中的“求之”?“从”和“求”有什么区别?多数学生只能回答出“从”字有“跟随”“追求”之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从”字的字形入手:“从”字由两个“人”构成,是一

5、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后面,可最后跟上了吗?学生大声回答说“没有”,我又趁机问学生这说明“我”和“伊人”是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就醒悟了,原来“从”字还包含了“可望而不可及”“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深层内涵。之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明知“可望而不可及”还要反复的“从之”?学生稍微思考一会就明白是赞美“执著”“永不言弃”的精神。通过对“从之”这一精妙处的分析,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  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知识的重难点。教

6、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达到提示中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目标,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读《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我问学生: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直接回答:“他们缺少同情心。”这反映学生的思路是从现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学生深思:“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学生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

7、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是被压迫者,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为能,为乐。  三、在矛盾集中处设问  课文中有许多矛盾冲突集中的地方,对体现文章的中心有直接的作用,而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忽略了这些内容。还是以品读《蒹葭》为例,在学生朗读了这首诗歌后,我问学生:文中“所谓伊人”的“伊人”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不加思索就回答说是一个“女性”形象。一听这个答案就知道是受前一篇《关睢》的影响而得来的。我就接着问学生:“诗中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能证明‘伊人’是女的?

8、”学生却摇头答不上来,我趁机引导,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伊人”在文中并无明显的性别特征,而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再结合对“从之”的分析,学生就明白了,这个“伊人”5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是恋人、理想、志向等等。通过在此处设问,能直接引出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四、在思维创新处设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