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不同,结论不同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

ID:31293337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8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_第1页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_第2页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_第3页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_第4页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眼光不同,结论不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眼光不同,结论不同摘要: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万事通》一文采用“我”这一限知视角展开叙述。“我”对柯拉达的态度经过了由讨厌到不讨厌这样的变化,柯拉达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善良,转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同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我”对他有偏见的原因是白人的种族优越感,由此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以此设想展开教学设计。关键词:叙述视角万事通种族优越感小说教学多以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和主题为主,我们若用叙事学理论观照文本,小说教学将更为丰富多彩。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短篇小说选读》中的《万事通》为例,谈谈叙述

2、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叙述视角在文本解读和教学中的运用。《万事通》叙述的是一战结束后“我”与麦克斯?柯拉达先生同住一个船舱期间发生的故事。“我”起初很讨厌柯拉达先生,后来却不讨厌他了。因为在一次打赌事件中,柯拉先生说兰赛太太的项链是真的,输了赌注100美元又输了面子,被众人耻笑。后来有人送来100美元钱,“我”才知道柯拉达先生早已认出兰赛太太的项链是真的,可为了顾及兰赛太太的颜面才说是赝品。柯拉达先生是个善良的人。从参考资料来看,多数人从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欲扬先抑,情节的突转(反感转好感),认为:“小说塑造了一个低级庸

3、俗而又良心未泯灭的商人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资产阶1级的面貌。”“通过他和兰赛先生打赌这一典型情节,刻画出柯拉达先生虽然不识高低,却也工于心计,虽然诡谲奸猾却也良心未泯,人性尚存的性格的一个侧面,从而成功塑造‘万事通先生’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商人典型。”(石磊《毛姆的〈万事通〉》)其实,如果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观照本文,本文将显出另一番天地。“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的眼光和角度。”“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述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述规范

4、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物行为序列。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叙述事件的基本角度。”(杨义《中国叙事学》)《万事通》一文中的叙述视角即文中的“我”。这个“我”不是作者,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叙述者。文字表现出来的柯拉达是“我”眼中的柯拉达,其间充满了“我”的爱与憎。也就是教参上说的“《万事通》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观感写人’的艺术手法”(石磊《毛姆的〈万事通〉》)。叙

5、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对作品中的人事、心理和命运,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可以毫无限制地把一切都叙述出来。叙述者就仿佛上帝一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洞察一切,既了解过去又可预知未来,甚至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一切。传统小说和历史叙事多采用全知视角: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由于涉及到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也很复杂,主要运用全知视角;2历史著作既要叙事事件,又要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全知视角同样是最适合的。限知视角是相对于全知视角而言的。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6、。作者借助于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角、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法国结构主义批判家热奈特称之为“内焦点”叙事,比如鲁迅的《孔已己》采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祝福》采用“我”的视角。《万事通》一文中“我”的视角即限知视角。文章只表述“我”感知到的万事通先生,至于他人怎么看万事通先生,“我”并不知道;关于兰赛太太的珍珠项链是真是假,“我”也没有能力判别,只能通过柯拉达这个珍珠学家和商人来判断。所以当柯拉达先生说“我弄错了,这个假货造得真好,但

7、是当然?,我用镜子一看,马上就看出它不是真货了”的时候,“我”当然相信柯拉达的话,“万事通”出错了,也许“我”也像船上的其他人一样取笑柯拉达先生。而到后来有人送来100元支票时,“我”才明白那串项链是真的。正由于“我”的“不知”,才使情节得以突转:这就是限知视角的特殊作用。如果采用全知视角,所有故事情节都摊在读者面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实实在在,毫不含糊,让人一下子知道了所有底细,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和情节转变就失去了悬念,小说也就缺少吸引力了。西方叙事学宣称作品完毕之后“作者死了”,这种观点无疑是过于偏激的。“所谓叙述者,无非

8、是作者在文本中的心灵投影,或者是他故弄玄虚的一种叙事谋略。”(杨义《中国叙事学》)作者为什么采用这一叙述视角而不采用其他叙述视角,其间有作者独运的匠心。依据文本及其叙述视3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情结和疤痕,是进入作品生命本体的重要途径。(杨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