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ID:31394157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_第1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_第2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_第3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_第4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下面笔者以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五芳和余耀清两位同窗的同题异构课《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该活动由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修班组织),谈谈自己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不成熟思考。  一、自主朗读课文,还需示范引领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更需要加强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文言文的生字词较多,句式较复杂,部分语句较难弄懂,学生阅读障碍较大,只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才能扫除文字障碍,弄清重点字词的意思,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住文章的内涵,体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朗

2、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张、余两位特级教师在组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学时,就有序而高效地组织了充满个性风格的朗读教学。  张老师的朗读教学分三步进行,依次为“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味”。学生按照要求由浅入深地自主朗读,渐渐地走进、深入到了文本之中。开始时,学生的朗读是小声的、断断续续的;不多久,朗读就渐渐地变得响亮而有节奏感了;继而,抑扬顿挫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便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余老师的朗读教学分四步实施,其教学效果,与张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是自主读,起初读书声犹如“小弦切切如私语”,后

3、来读书声则好似“大弦嘈嘈如急雨”5;接着是推荐读,或毛遂自荐,自我展示,或推荐高手,分享成果;而后是互相读,既在小组内部互读互评,又有学生代表示范性朗读,更有全班分角色朗读;最后是句读读,就是学生对着没有标点的原文朗读,并将两者(有标点的和无标点的文本)加以比较,感受句读的价值和朗诵的真谛。  组织文言文朗读教学,方法如此多元而精巧,水平如此娴熟而高超,若非智者,恐怕是难以企及的。然而,张、余两位智者并没有到此就自我满足,停下朗读教学的“脚步”,而是“乘势而为”,面对自己精心创作的“经典作品”,又用生花妙笔加以“画龙点睛”,从

4、语音、语气、语调和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并通过示范性朗读,把学生带入到更高远的意境之中。  二、独立理解文意,还需帮扶解惑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能用现代汉语正确地翻译出来,这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张老师要求学生对照页下注释,通过小组合作,能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余老师则对查阅字典求解的学生和根据上下文理解文意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指导。  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能做且能做好这项工作,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仅仅如此,还稍欠火候,缺乏张力。张、余两位特级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洞若观火,“雪中送炭”,在疑难处、似是而非处、关键处

5、等节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扶和及时的反馈:一是在有疑处解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例如,两位老师都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重点句作了精要点拨,不仅指出“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思不是“庭院如积水空明”,而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5,还随文学习了省略句的知识。二是在无疑处生疑。就是在学生自我感觉对文中所有问题都已解决时,抛出“绣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张老师在听到学生把“户”理解成窗户时,就顺势一问:“‘户’真的就是窗户之意吗?”这样就把隐藏的

6、错误显性化,并适时投影正确的答案“堂屋的门”,还以“木兰当户织”等句作佐证,一下子就把存在的问题给讲透彻了。  三、触摸文本要义,还需资源介入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张、余两位特级教师,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组织高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理解绘月比喻句的神韵;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准确把握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特殊心境。张老师的切入口自然而巧妙,仅用“让我们借助标题中的关键词,用一句话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简洁明了的问题,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了文章内容(苏轼在一个

7、夜晚到承天寺邀张怀民共赏明月),而且为学生揣摩人物心境作了智慧的铺垫和睿智的延宕。因为接下来的一问(大家再看标题,在这样的地点,这样的夜晚,赏游者的感觉与心境分别是怎样的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展到文本的内核和人物的心灵深处,学生很快就能依据文本捕捉到“静、闲、乐”的感觉与心境。余老师的切入同样很睿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用“苏轼的这篇文章,你觉得主要扣住了哪一个字来写的呢?”一问,就将学生的活动由朗读环节过渡到思考环节;在学生畅谈感想和理由的基础上,紧接着又抛出核心问题:“作者在中庭,到底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直译

8、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绘月比喻句,并水到渠成地咀嚼品味了比喻的精妙和神韵。5  在探究环节提供的背景史料,显示了张老师睿智的眼光。首先,张老师用“苏轼真是一个‘闲人’吗?”发问;接着,请学生看两则材料:“(1)元丰二年,苏轼以犯官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苏轼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