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

ID:31420767

大小:70.9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9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_第1页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_第2页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_第3页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_第4页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花非花》教学设计及后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花非花》教学设计授课者:林洁设计思路:备课既要备教学大纲,也要备高考考纲。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出来。鉴于高考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备考意识,这就要求对于工具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综合起来考虑,两者都需兼顾。在课堂中最为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举一反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点,我采取的方法是一一避免教学手段的僵化,并努力把语文课

2、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入时代的血液。在本课中,将展示一些学生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来增强活力。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思路:人文性、工具性、授人以渔、时代活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法理解博喻这一手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__诵读、探究、思路引导(授人以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一领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激发学生对诗词的重视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花非花》。诗词是情感的载体,读诗词就是领悟诗人的情感。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我们领悟其情感,

3、并走进诗人所设:的境界,受其诗意的熏陶。现在就一起走进《花非花》的世界。二、解读诗歌(一)、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学生自由发言(二)、“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

4、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板书:“立象以尽意”一一形象分析)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2、这些形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写的是什么事物?不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3、这里用了什么手法?一一比喻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这就是博喻。本诗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就如一

5、个耐人寻味的谜。我们通常说到比喻有什么样的作用?形象生动,因为比喻能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物象。博喻则更是给人昭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通过这不同的喻体去反复地琢磨,感悟,就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我们再通过一些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博喻”这一手法,比如:贺铸写的《青玉案》里面有一句“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了黄时雨”这里就是用烟草、风絮、雨来比喻闲愁,让人去想象一川烟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满城风絮又该如何,梅子黄时雨这雨该有多少啊!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抽象的闲愁

6、化为具体可感事物。3、那么白居易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对于他这个人具体人生来说,这份哀伤是因何而伤呢?让学生来谈,估计学生大概能结合白居易的生平,谈到这是感伤身世之作。教师做必要的点拔。——有人认为这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平坦,他早年得志,后来遭遇了被贬的厄运,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眼病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有人认为这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嘟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

7、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萸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两首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女旷易消歇'啷广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诗人并没有在诗歌中明确岀来,一切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猜测罢了。想起往

8、昔的美好,对比今朝的失意,心痛难言,唯有化为诗句,寄托情思。他的没有明确,却也令诗歌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三、《花非花》之影响谁人的人生没有过美丽,谁人的人生又没有遇到过挫折,甚至是厄运。人们向往的都是真善美,在困境中更是很容易就去追忆曾经的美好,这几乎是人的共性。白居易把人们心头的这份遗憾一一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用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白居易这份淡淡的哀伤、这份难言的愁绪寄托在《花非花》中一直蔓延到今天。自古及今有很多人在他的这首诗里获得了灵感,创作出新的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